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喜欢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我知道这是爱情的伟大。其实,我更想表达的是喜欢自己的家乡是没有理由的,或许你会说那里有我们牵挂的父母,那里有我们儿时的回忆,那里有我们忘不下的种种……其实去除这些条条框框,你喜欢你的家乡,只是因为那是你的家乡,一个不算富有,生你养过你的地方,你把你的大部分青春都挥洒在这里。喜欢自己的家乡,那里有着最浓厚的文化艺术。没有看过家乡的牛耕图,铜牛灯,但却看过家乡的儿童画,落子舞。至今都难以忘怀。牛耕图是在睢宁县双沟镇出土的汉画像石,是徐州汉画像石的精品和代表作,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并印在博物馆的门票上。牛耕图冲破了汉代以贵族生活为主的选材传统,以农家生产活动为题材,在描写农夫呵牛扶犁耕作时,加入了“箪食壶浆”的妇人和车旁的小狗,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整个画面有静有动,有远有近,布局紧凑合理,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无论从历史研究还是从艺术角度去看,都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铜牛灯是国家一级文物,汉代文物的精品。出土于睢宁刘楼的汉代墓穴,为水牛驮灯的形象,由牛身、灯座和灯顶组成。水牛昂首站立,牛体中空,牛背中心有圆洞,上置圆筒至灯座,灯座有顶盖,牛两角作为通道,与顶盖相连,烟可进入两牛角进行水解,起到环保作用。铜牛灯反映了当时铜器加工的工艺水平和人们的环保意识。从1965年萌芽时算起,睢宁儿童画已有15000余幅作品送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获国际各类奖项1300多个,包括外务大臣奖和特别金奖在内获金牌223枚。1996年底,国家文化部命名睢宁县为“儿童画之乡”,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儿童画之乡”。国家领导人出访时,又将睢宁儿童画作为礼品,多次赠送外国友人和有关国际组织。2011年7月26日,从国际少儿书画作文大赛组委会传来喜讯,睢宁县选送的300幅儿童画作品有228幅获奖,其中,特别金奖32枚,金奖39枚,银奖50枚,铜奖78枚。获奖作品将被选送在日本举办的第四十二届《世界儿童画展览》,并且入选中国少儿艺教网。2013年2月,由江苏省友协牵线的睢宁儿童画展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市隆重展出。此次“睢宁儿童画展”共展出作品20幅,作为英方“TakeawayChina2013”庆祝中国春节系列活动的一部分。睢宁儿童画成为“和平”、“友谊”的使者,飞向了世界各地,架起了与各国友好交流的桥梁。从下邳国到睢宁,源远流长四千年。纵观睢宁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其中久负盛名、颇具影响、令人叹为观止的竟然是同一个文化品种,那就是绘画。绘画是睢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支动脉。睢宁儿童画也正是汲取了睢宁四千多年丰厚的文化滋养,才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迅速而茁壮地成长起来。睢宁落子舞是苏北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徐州东部,尤以睢宁县最为盛行。据《明史》和《睢宁县志》记载:落子舞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由威武将军、抗倭名将汤克宽因荣升广东总兵,为感谢皇恩,在下邳老家门前隆重举行十日大庆,从众多民间艺人中,发现一种“汤家落子”演艺超群,随之收留几位艺人并帮助搭班组社,定居下邳半戈山下。从此,“汤家落子”便在下邳扎下了根。后经世代有序传承,又由“下邳落子”形成了今日“睢宁落子舞”。但是睢宁落子舞的历史,绝不仅仅是有文字可寻的几百年,它可能是几千年,也许更久远。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可以相信:你所看到的每一个落子舞动作,和你所听到的每一段落子舞小调,很可能在久远以前似曾相识,似曾相闻。所以睢宁人更加相信民间传说中的“落子”,因为它也叫“乐子”,蕴涵着大家快乐的意味。落子是一种走唱式的曲艺艺术,在田边地头,纯朴的睢宁农民用他们的热情和智慧,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用他们的情爱和真诚,日积月累而共同编织了这种代代传承的艺术。它一直远离世俗的浸染,远离烟尘遮掩下的繁华,在一片片淡淡的飘忽不定的云遮雾绕中,像童话般遥远而神奇。男演员手持霸王鞭,女演员右手持竹板,左手持摺子,打着节奏,边走边唱,或边舞边唱,成为这种艺术的特点。而且,在2006年,睢宁“落子舞”成为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梧桐子 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xuzhou_suining.html
@能力秀个人主页 http://abc.wm23.com/Memoryljlj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