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地区自古民风淳朴,是孝贤、贞洁的模范之地,曾有各类牌坊近百座,它们从一个侧面体现渝北的道德史和文明史。 ——《渝北文物志》
牌坊,作为一种历史遗留实物,它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展示着渝北古代的礼制和传统道德观念,也映照着渝北大地日新月异变迁的匆匆脚步。今天,我们不妨来听一听它的故事。
说起渝北的牌坊,也许大多数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新牌坊”。多年以来,这个地名已经融入到市民的生活之中。可你知道吗,在我区境内,现有高6米以上的牌坊9座。本期,记者就为你介绍位于木耳镇学堂村21社的节孝牌坊。
现场:矗立在清幽山水间
木耳节孝牌坊位于木耳镇学堂村21社,依山傍水而建。学堂村植被茂盛、环境清幽,但因其位置偏远,少有人光顾。
整座牌坊以青石雕刻而成,远远望去,青山绿水间,浅灰色的石坊拔地而起。牌坊上部分的每一层檐角,都以大胆夸张的姿态高高飞翘起,线条自然流畅,像展翅欲飞的雄鹰。
坊左柱上刻有“六十年汝若念半独昭阱”、右柱上刻有“王昌氏振纲钢饬任端赖二十宗”“赐进士出身邢即之政”,额题“建立钦奉”。
同行的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刘春鸿向记者介绍,在古代,一般文官牌坊会采用高浮雕工艺雕刻,手执朝板,身后跟执扇随从,神态栩栩如生。五龙“圣旨”匾采用镂空雕工艺,雕刻“圣旨”匾,匾沿雕刻游龙,工艺精湛。
“这些石雕,浮雕、还有圆雕,刀法纯熟流畅,造型精巧细腻,不仅富有装饰感和艺术感,难得之处在于,虽经百年风吹雨打,但至今整体上仍保存完好。”
刘春鸿说,牌坊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牌坊分为很多种类,有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忠孝节义等,也有宫、观、寺庙、里坊等用牌坊作为山门地理标志的。但眼前的这座牌坊,坊题名“邑处士段成礼之妻郭氏坊”,以表彰“段郭氏守节育子、“母贞子孝”,昭示着这是一座节孝牌坊。
历史:牌坊已建造145年
记者翻阅大量资料得知,这座古牌坊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即1870年。如此算来,木耳节孝牌坊至今已有145年历史。
刘春鸿说,在现代人看来,所谓“贞节牌坊”也许是对女性压迫和摧残的象征,但就牌坊本身而言,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雕刻文化。木耳节孝牌坊就雕有“刀马戏文”“全家福”“文臣武将”“神龙吐水”“麒麟献瑞”等传统文化图腾。
刘春洪鸿告诉记者,除了雕刻,木耳节孝牌坊还记录了一段科举历史。就比如这座牌坊,坊柱上就有“赐进士出身刑部主政卿童德中”、“甲子科举人候选直隶州陈世芳”、“庚子科举人段士恂”等人题写的楹联。
刘春鸿介绍,这座牌坊制作精美,是我区保存较为完好的石牌坊,雕刻工艺精湛,题记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现状:存在一定程度风化
资料显示,此牌坊为仿木结构的石牌坊,四柱三间五楼,高8.5米,宽约7米,占地500平方米。
木耳节孝牌坊经过100多年的自然侵蚀和历史的风霜,整个建筑仍基本保存完好。据资料显示,牌坊上的少量部件,因附近修建民房而被损坏。同时由于长期的风吹雨淋日晒,坊身出现轻度风化,坊顶残缺。
除了艺术的审美外,这座牌坊对研究渝北民俗文化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渝北区人民政府于2001年把它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揭秘:节孝牌坊是什么
每一座古建筑背后,都有它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故事。那么,孝牌坊的背后,又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据介绍,牌坊,流行于宋代而盛于清朝。随着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意识的普及和深入,明清时期,牌坊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出现了大量多柱、多间、多楼牌坊。
“古代妇女的婚烟是‘父母包办,从一而终’的,妇女一生只准婚嫁一次,女子丧夫,只能守寡,贞洁牌坊就是用来表彰守节妇女的。”刘春鸿说。
由此可以看出,木耳节孝牌坊的背后,女主人郭氏不仅在丈夫去世之后坚持守节,而且对公婆都孝顺有加,体贴入微。
刘春鸿介绍,节孝牌坊不同于德政坊、寺庙坊等,可以由地方人士自行修建,节孝牌坊必须由各地方官员逐级提请,经皇帝批准方可修建。所以,一般的节孝牌坊上,最上边的匾都有“圣旨”、“皇恩旌表”等字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