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潮南区两英中学创办于1938年8月,坐落于富有革命传统的大南山北麓。隶属于南山 管理局(县级),校名为“南山公立初级中学”,简称为“南山中学”。七十年来,学校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时代的巨变,由仅有123位学子的乡村学校发展到目前有着3000多学生的普通完全中学;从一个古老的祠堂,经过三次迁徙,逐步扩展到现在的规模:拥有将近100亩地,建筑面积达30767平方米。
历史沿革
1950年2月潮阳县人民政府接管南山中学,并将学校并入潮阳二中,成为“潮阳二中两英分校”。
1952年2月,二中两英分校由潮阳县改办为“潮阳县第三中学”。
1958年又改称“两英中学”,1968年5月易名“红旗中学”;1977年5月复称两英中学。1994年1月改为“潮阳市第三中学”。
2003年,潮阳撤市设区,学校更名为“汕头市潮南区两英中学”。
发展阶段
饱经沧桑
1.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地处潮、普、惠三县边界地方的南山区,人口17万人。人民生活贫困,教育落后。
当时全潮阳只有县立简师、县立第一初中和区立六都初中等三所初级中学,高中尚未创办。
2.1935年,南山移垦区改为南山管理局。民众强烈要求在南山创办一所初级中学,以解决学子读书困难的问题。经过南山管理局的多次酝酿后,决定创办一所初中。
3.两英中学建校于1938年8月,当年校名是“南山公立初级中学”,它隶属于当时的南山管理局管理。第一任校长黄璞山先生(两英镇河浦乡人)。因当时找不到场地,只能借用河浦乡的一个祠堂(位于现在两英公园,即两英医院西侧的对面)作为临时校舍。
虽然校舍十分简陋,但还是招收了初一级1个班123人,并于当年9月1日开学上课。
4.1939年2月,校址第一次搬迁至两英公园内新建的民教馆。
到1940年9月,校舍又进行了第二次迁移,移至两英慰心埔(即原两英中学的正座)。此时,校舍虽有改善,但还十分狭窄。尽管如此,从1941年至43年期间,进校的学生仍是逐渐增多,这三年中在校学生分别是301人、332人和345人。
5.1944年12月,日寇流窜潮、普、惠、揭(揭阳)各县内地共两次,后一次到了两英及附近各乡,所到之处烧杀虏掠,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停学半年。
6. 1945年春,日寇侵犯两英,学校被破坏,校舍百孔千疮。同年8月,日寇投降,学校方得复课。
7.1949年5月,两英解放。刚解放,人民民主政权尚未建立,南山中学未能得到接管,教学经费无来源。因此,于49年5月起至50年1月,学校再次停学。
8.南山中学办学实属艰难,象图书、仪器、教具等极难购置,上理化课没办法做实验;上动物、植物课无挂图。
但当时的黄璞山校长信心十足,知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招生。从41到43年,除上课外,校长组织教员带学生下乡作抗日救国的宣传与演讲。学生的爱国情绪也很高。
9南山中学自创办到1949年,共招收三年制的初中班计15届(没有高中部)。这几年,初中毕业生共419人。校舍也从总座向东西两侧扩展。
稳步发展
10. 1950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撤消南山管理局,改设潮阳两英区,并将学校并入潮阳二中,成为“潮阳二中两英分校”。党和人民政府对学校给予莫大支 持,几经修缮,将原来的校舍进一步拓宽,使教室和宿舍得以扩充,此时办学条件比解放前有明显进步与发展。
1952年后,经县教育局多次拨款维修和扩建,全校计有教室、宿舍、生活用房及其它的辅助设施等,总建筑面积为8506平方米。
11.1952年2月,学校办有初中6个班,学生272人。当时学校购置了一些图书和仪器。在图仪室中,装有图书2橱(其中1橱是在二中分校时购置的)、仪器2橱。从此,学校初步改变了以前“一穷二白”的状况。
12.1954年,学校共办了8个班390人,当年教学秩序开始稳定。学校领导重视教学质量,每周都制定了行政领导听课表。要求教师上课讲普通话,领导听课时做记录。这样,各科的教学都有改进。
学校还要求教师互相听课,及时交流教学经验。当时教风良好。进校读书的学生留得住,学额巩固率高。
13. 1965年秋,根据当时的教育形势,潮阳教育局在两英的龙岭建起“潮阳农业学校”。可是不久,形势发生了变化,潮阳农校停办,其校舍(占地二十来亩)便转给该校使用。因此,从1957年9月开始,学校便在两英的龙岭处增设一个“两英龙岭分校”(分校共有12个教室和几间教师房间)。从1959年开始,学校又改名为“潮阳县两英中学”。
14. 在这段时期,学校从办学规模到校舍建设稳步发展,生源逐渐增加,在55年至58年的4年间,初中毕业生依次为85人、182人、184和196人,到1966年的上半年,学校共有14个初中班,学生784人,教职工57人。
学校的办学效益在当时深受社会的认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