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终年93岁。字福骈,小名双全,1899年12月29日出生在四川江津县吴滩场附近的石院子,7岁入私塾接受启蒙,四年后正式进学堂读书。1917年夏天,-以优异成绩考入江津县立中学(今江津中学)。当时,这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堪称四川第一流,-十分珍惜在这里的学习机会,他在自己课桌的右下角庄重地刻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名句作为座右铭。他每天一丝不苟,发愤求索,学习成绩优秀,成为同班学生中的佼佼者,他的作文有时被抄录张贴,让其他同学观摩阅读。
-广读博览,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和进步杂志《新青年》中吸取政治营养,渐渐地,-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由一个公认的诚挚少年逐渐转变为具有强烈爱国心的热血青年。他积极加入进步学生的行列,常对同窗好友说:“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每遇国家民族大事,-总是感慨陈词,忧国忧民思想溢于言表,常书于文卷之上,教师曾誉其“资赋不凡,终非池中之物”。
-不仅勤奋好学,且见义勇为,对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逢善不欺,逢恶不惧,遇同学有纠纷,总是善于排解,遇恃强凌弱者,则打抱不平,挺身相助。平时,他注意节俭,经常布衣草履,从不浪费挥霍,但对同学朋友,则慷慨赠予,毫不吝啬。
五四运动时期,-因参加家乡学生爱国斗争,遭到反动-当局的抓捕。为了避开眼前的危险,学习西洋先进的科学,心怀“实业救国”大志的-于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并积极投身旅法-。1922年,-转赴比利时就读于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同年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0(后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与刘伯坚一起负责过旅比利时支部工作,1923年春转入中国0,曾任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训练部副主任。1924年10月,-奉命进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1925年,由于革命的需要,-和中国班的同学们一起回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