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少数民族地方习俗、民俗情况
(一)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少数民族人口将近3000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5‰,其中以回族和畲族居多,主要居住在东关镇南美、金城两个民族村,其中,东关镇南美回族村有230户820人(其中回族村民165户593人);东关镇金城畲族村有112户382人(其中畲族村民106户361人)。此外的20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散居在吾峰镇吾西村横山角落、达埔镇新溪村岱山角落、汉口村后溪寨角落以及坑仔口镇西坪村、福地村,五里街镇西安村、埔头村,东关镇内碧村、东关村,一都镇黄沙村等村落。
近年来,我县按照“提高生存素质,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民族工作要求,民族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干部不断成长。两个民族村环村道路全面硬化,人饮工程基本完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教育、科技、卫生、文化水平明显提升。在两个民族村的村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8名,占80%,素质和比例均有较大提高。目前,有市人大代表1名,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名,少数民族干部的参政议政能力得到较好地锻炼,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高。
(二)畲族民俗情况
永春县是以汉族为多数的民族散杂居县份。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约1.3%,全县的小数民族中的畲族有章、钟、蓝、雷等四姓,人口至2003年有6416人;现有畲族尚保存有自己独特文化。他们世居永春长期以来和汉族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其文化已基本上和当地的汉族文化融为一体。
畲族自称“山哈”,畲语意为“山客”,是中国东南沿海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早在隋唐之际,畲族就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元代开始陆续向闽中等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大量迁居闽东等一带。根据2003年全县统计的6414人中分布以锦斗、蓬壶、横口、桂洋、吾峰、东关、坑仔口、达埔等乡镇较多数。在历史长河中,畲族人民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世代流传下来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优美的民族音乐与舞蹈艺术等珍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上畲民大都散居于丘陵山区地带。他们搭寮而居,靠租种官山和地主山场过着“种树还山、种菁为活”,“受民以耕”的生活。总体上呈现出了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依山坡而筑梯田就是畲族人民为克服山区自然条件制约,使畲族传统文化形成较为明显的内向性格。这种相对封闭的文化个性使畲族文化较完整地传承了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畲族又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他们坚韧、包容的民族品格。畲族长期与汉族杂居,处于汉族强势文化的包围之中,与汉族文化结成了很深的共生关系。畲族人民与他们周围的汉民族群众世代友好相处,畲文化也与汉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已经汉化了,没有保留少数民族的风俗和服饰。如锦斗镇有原姓钟,系畲族,清代改姓章,历次人口普查中报为汉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落实民族政策,他们重新申请并得到承认。现在,他们在生活中偶尔出现着传统的民族文化。
畲族长期和汉族杂居,许多生活习俗与汉族大体相同,但也有保留了不少本民族的特点。
畲族人喜唱山歌,他们不仅节日或喜庆时唱,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歌当话,互相对答。
到畲族人家里去做客时,如果随身带着雨伞,进门以后可将伞放到门后,别拿进厅堂。因为雨伞放在厅堂是报丧的标志。
去畲家一般都有进门三道关。主人首先端一条凳子请你坐;然后泡茶、敬烟、敬烟总是敬两支表示敬重;再拿出花生或黄豆请你吃。如果你客气,不坐不喝不吃。主要会认为你不是真正朋友,只是过路人,再也不理睬你。因此到畲家去,主人请吃什么,千万别客气。
若畲族某家大门挂着用红布条捆住的龙舌兰,说明这一家生了孩子,客人不要随便进去。主人邀请则可入内,就座后主人煎四个荷花蛋用糯米酒泡好请你吃,这说明生的是男孩,如果煎两个荷花蛋,说明生女孩。你应该全部吃下去,但要注意,吃完以后绝不能抹嘴巴,否则主人很不高兴。他们认为抹了嘴巴孩子不好带。
畲族待客非杀鸡不可。有趣的是鸡是当点心吃的,一般的在饭后两个小时吃,一人一大碗。假如过年过节去他们家里做客更有意思,到时全村各家各户会给客人送来一杯酒,一碗茶,客人不吃是不行的。
畲族有个良好的卫生习惯,每餐饭后,主人总要给客人端来一杯水漱口,一盆水洗脸。这不仅是待客人如此,他们自己也这样做。
畲家民俗丰富多彩。二月初二日会亲节是畲族特殊节日,届时他们三五成群,不远而来,寻亲访祖,盘歌会亲,畲族巫师作清醮道场,山歌盘唱,通宵达旦。
三月初三日乌饭节是畲族祀祖和劝耕的节日。他们三月三日染乌饭祀祖先,相传是盘瓠王喜好乌饭。届时,畲民上山采乌棯树的叶子,置于石臼中捣烂,烂叶贮于布袋中放入锅加水煎汤,释出紫黑色汤汁加入糯米加工成乌米饭。至今,有地方简化了,有的保留三月三吃“薄饼”或“龟子”和用以上东西祭祀祖宗的风俗。
祭祖是永春畲族最隆重最重要的祭礼活动。仪式有时令祭、宗祠祭。
时令祭,即在时令节气和节日习俗中的祭祖活动,每年正月春节期间,特别是“五日年”或“上八日”内为春祭,又称为“头祭,八月十五为秋祭,七月十五日和除夕为大祭。还有正月廿日、二月十五日、三月初三日、三月清明节、五月初五日、七月初七日、立冬日、冬至日和十二月廿七日等。设祭地点多在祠堂、祖厝和众厅内举行祭祖氏族神灵、自家祖先等,畲族巫师斋醮设坛施行法事,拜祭者游村游乡,礼毕聚餐,俗称“食太公饭”。
宗祠祭,为畲村宗祠中活动和举行祭祖。包括修建祠堂、祖牌神位进龛、编定宗谱等祭祀活动均在宗祠内举行。
古时,畲族的婚姻礼俗体现了他们农耕文化特点。
畲家的“走嫁”是古婚姻礼俗。迎亲不事花轿,由新郎到新娘家接亲,新婚夫妇一同步行到夫家。走嫁时,新郎为前导,新娘头裹红帕,穿蓝衫,张雨伞随之,岳父殿后。如果这天同村有两个或多个姑娘出嫁,同走一条路时,得预先协商,一般让夫家远者先行。为了避免先行者带走“风水”,后行者都用一头黄牛,角系红布戴红花,在前面踏路,走嫁者随其后。畲家认为牛踏路为新路。因此,富裕人家的嫁妆中还有一头踏路牛。
畲家婚姻有“女有十八难,男有二十难”之说,即女性十八岁忌出嫁,男性二十岁忌娶亲。畲家问亲搭定形式简略,不用礼帖,一言为定,男家聘资很少,女家嫁妆仅是农具。
走嫁队伍到夫家,夫家亲宾预先藏匿,庭中无一人,新娘佯生气骂一声:“家里绝人种吗?”藏匿者一齐出庭回答:“正等你来接人种”。
畲家拜堂仪式隆重,中堂照壁上有大红双喜,横眉书曰:“凤凰到此”。左右联书喜联言句。亲婚夫妇拜堂时,新郎先向“天地”,继向“香火堂”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礼,而新娘则手执花绢遮掩脸部,不跪拜。男跪女不跪以显示畲家女始祖三公主的尊贵。随之,新婚夫妇入新房。
入新房时,由新郎手执一对红喜烛引路,新娘随后。新人洞房的帐眉上悬挂一串粽子,床铺放婴儿轿即新娘嫁妆中有农作物的良种,如蚕豆、花生、向日葵之类,一包包藏在笼箱内。猜种时,一人唱出歌迷,一个以歌答迷底,互相竟猜。猜中者,开箱送种,盘歌送种通宵达旦。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道教文化和以盘瓠传说,河南传说为核心的巫术文化,以及居住地畲汉共祀或畲族独祀的各类神灵的民间信仰的“三结合”的崇拜体系。
畲族民间信仰的世俗神灵陈氏族神灵外,还有:神圣化的族内英雄与历史传说人物——雷海青、雷万春等世俗神灵;职业性神灵——雷万春、“吴三幺”等猎神;神格化的自然物体——谷神、谷娘、谷仙子、种子仙、稻秧仙、青稻仙、黄稻仙等,畲家生儿育女常请“石母”、“树神”庇佑,并将自己的子女托付于这些自然神祇,将子女的名字冠以“石”字或“树”字。这种自然物崇拜是原始宗教的现代遗风;汉族主区渗入的民间俗神,畲汉杂居,畲族受汉族宗教文化的影响,畲家供奉灶神,畲村供奉土地神现象普遍存在;世俗化的道教尊神;鬼魂幽灵,畲民俗信巫事鬼,祷祠祭赛,则刑性庀具,戴树皮冠,击铙吹角,跳舞达旦。
(三)回族民俗情况
永春的少数民族中的回族有蒲、夏两姓,他们来自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祥地。至2011年全县人口有蒲姓170多人,夏姓600多人,他们世居永春,长期与汉族和睦相处,互相嫁娶,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发展,互相学习,与当地汉族文化共融于一体。
追溯往昔,自唐末以来有不少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先后到中国经商并定居。宋末元初,成吉思汗发兵西征,回族同胞被迫东迁、南下,蒲氏家族定居泉州,至清顺治三年(1646)蒲世茂由晋江东石入永定居卓埔龙溪寨。原属永春湖洋北硿茶果场的夏姓,其何时何地入住,于今未考。但从他们居住的古民居较有“回”字的建筑风格,堪称为永春中古建之一特色,由此可推他们入永时间不逊于蒲姓。
东关南村回民夏氏,建造祖宇(始建时间不祥)依山就势,土木结构,宫殿式古建筑风格,为上、中、下三落大厝,中旷两庭(天井),古称“六畜埕”埕用小溪卵石铺砌,细观察有“回”字状字样。厅堂与它不同,顶、中厅均回廊栓,即在厅的两侧各置两根支柱,意为回廊。夏氏八世,时人从南村分衍入住塔尾角落,其小祖宇仍同样建为三落的宫殿式,但没有回廊柱。其他民居基本与相邻的汉民居雷同。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质量不继提高,居住环境得到改观,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建设为现代的新农村,绝大部分旧厝已成为闲置房,人们入住砖混现代楼房。
永春县回族村民,宗教信仰原崇奉伊斯兰教,由于几百年来混居汉族间,与汉人通婚,通商,民间往来频繁,信仰、风俗习惯早已同化。今本县的回民已不再信奉本教,不禁食其先辈所推崇不吃猪肉。民间信仰以佛教、道教为主,偶尔有佛道同坛的宗教活动,也有信仰基督教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