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旅外侨胞史略——港台同胞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南区

三、兴办社会公益、教育事业

热心香港的社会公益、教育事业 本区旅港同胞对旅居地的社会公益、文化和教育事业一贯热心,捐资出力,多行善举。
民国11年(1922)起,本区旅港同胞响应香港潮州八邑商会的倡议,捐资支持筹建多处义山的活动。民国12年(1923),为成立和兴建香港潮州商校,本区旅港同胞廖宝珊、萧眉珊等积极响应,出钱出力。1955年,刘世仁等在九龙创办香港布厂商会学校,以后又捐资助建九龙乐善堂颐养院,筹办刘世仁学校、顾超文中学、乐善堂中学等。1957年,周钦宣、周亮星等捐资在九龙创办港九潮州公学。1962年香港遭受台风袭击,灾情严重,香港潮州商会立即成立筹赈会,廖烈文等任顾问,带头捐资捐物,赈济灾民。1966年成立香港潮州会馆筹建委员会,推举廖烈文为主任,廖烈武、赵广海、周钦宣等为委员,他们各自带头捐资,并发动旅港乡亲捐资,作为建馆经费,此举得到新加坡、泰国等地华侨、华人大力支持。70年代,廖宝珊哲嗣廖烈文昆仲创办廖宝珊书院,选聘良师,设立奖学金,为社会培养人才。1976年香港艺术节组委会邀请潮剧团前往参加演出,为此成立机构,推选廖烈文任主席,廖烈武、陈有庆等为副主席,本区旅港同胞出钱出力,使演出获得成功。1983年,廖烈文昆仲捐巨资于西贡万宜水库西坝兴建“创兴水上活动中心”,为喜爱水上活动的市民提供理想、优美的活动场所。
香港一年一度举行公益金百万行活动,参加人数之多,筹得善款之巨,举世瞩目。1982~1983年度,廖烈科被推选为公益金百万行统筹主席,参加该次步行达8.5万人次,筹得善款700多万港元;1983~1984年度,陈有庆出任统筹主席,参加人数及筹得善款均超过上一年度。
关心家乡的社会公益、教育事业 本区旅港同胞,对家乡的社会公益、教育事业一贯关心,不遗余力。
民国11年(1922),潮汕地区遭受“八·二”风灾,本区旅港同胞与海外侨胞一起捐资银元4850元,购得白米150包,以工代赈,修复黄公堤。民国26年(1937)本区旅港同胞参与集资在峡山兴办宏济医院,为贫苦乡民施医赠药。20世纪60年代初,本区内连遭洪、涝、旱灾,旅港同胞竭尽全力为家乡亲人筹措大批量粮、油、副食品及化肥,支援家乡抗灾复产,度过难关。80年代以来,仙城旅港同胞刘世仁捐资2000万元,在全国边远贫困地区兴建100所卫生院,帮助这些地区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井都旅港同胞郑世进、郑通亮等捐资兴办多项公益事业。陈店旅港同胞陈经纬捐资兴建颐养园、汕头福利院,捐资帮助红场、雷岭等革命老区建设,捐助潮汕星河奖基金等。司马浦旅港同胞廖烈文捐资为家乡兴办自来水工程、铺筑村道、建殡仪馆、助建司马浦侨联大厦等。成田旅港同胞马介璋捐资给深圳市建立社会治安基金,捐资给云南省抗震救灾,捐资为家乡兴办多项公益事业。司马浦旅港同胞靳文龙多次捐资兴办教育,为家乡修桥铺路,支持社会治安管理等。仙城旅港同胞刘百川捐资兴建金溪水库捷德桥(长216米,宽9米)、筑深溪至捷德桥混凝土路,捐资助建仙城侨联大厦、深溪侨联大厦,捐资建设翠峰岩风景区景点等。仙城旅港同胞刘谦斋捐资铺筑深溪村道及建桥梁,捐资建设翠峰岩风景区景点及牌楼,捐资助建深溪大峰殡仪馆等。仙城旅港同胞刘明通捐资整修乡容村道,捐资助建仙城侨联大厦、深溪大峰殡仪馆,捐资兴建翠峰岩风景区景点等。仙城旅港同胞赵大头、赵资香先后捐资兴建仙湖风景区景点、“香园阁”。1993年起,潮阳市为发展教育广泛募集资金,峡山旅港同胞周勤华、井都旅港同胞郑金源、成田旅港同胞黄耿标、峡山旅港同胞林云鹏等热烈响应,慷慨为教育基金会捐资。他们的赤诚爱心,家乡人民永远不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区旅港同胞捐资兴学育才热情高涨,其中较为大宗者有:1981~2000年,马介璋先后捐资兴建家二小学和马介璋学校;1985~2000年,郑金源先后捐资兴建棉城镇六小学“金源楼”和棉北东竹学校;1986~1987年,仙城旅港同胞胡钦泉、胡赐柴先后捐资兴建五乡小学和五乡学校;1987年,陈店旅港同胞林中孚及旅港乡亲捐资兴建湖西学校;1988年,成田旅港同胞王海鸿、王志民捐资兴建嘉乐斯学校;1988年,峡山旅港同胞蔡衍涛、卓训宽等捐资兴建大宅华侨学校;1989年,司马浦旅港同胞廖烈文等捐资兴建宝晖中学;1992年,仙城旅港同胞赵资香家族及旅港乡亲捐资兴建仙门城中学;1993年,峡山旅港同胞刘先哲、刘伯诚等捐资兴建练南学校;同年,仙城旅港同胞刘谦斋、刘百川捐资兴建深溪中学;1994年,仙城旅港同胞赵广海等捐资兴建赵学波中学(仙城中学);1995年,峡山旅港同胞周勤华捐资兴建峡山幼儿园;2000年,刘百川再次捐资兴建刘梦龄学校;同年,峡山旅港同胞陈有庆及其旅泰的昆仲陈有汉捐资兴建六都中学“陈弼臣体育馆”、“有庆楼”、“有汉楼”;同年,胪岗旅港同胞周厚澄捐资兴建泗和学校;同年,成田旅港同胞黄耿标捐资兴建西岐学校;同年,峡山旅港同胞周育民等捐资助建泗联学校;2001年,井都旅港同胞郑通亮捐资兴建井都学校;同年,峡山旅港同胞林云鹏捐资兴建东沟学校,等等。这些学校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办学条件,促进了人才培养,功在当代,荫益后代,名载史册。

颜创伟(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