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由来
“四时多燠”(气候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美誉),故称永春。
桃源由来
“众水会于桃溪一源”,故名桃源。
政区位置
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位于东经117°41′55″—118°31′9″,北纬25°13′15″—25°33′45″之间。东邻仙游,南接南安、安溪,西连漳平,北与德化、大田交界。
政区沿革
西周至春秋战国属七闽、闽越地。秦代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汉元鼎五年废闽越,元封元年徙其民于江淮间,以其地属会稽郡。东汉建安初,属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属东安县。梁天监(504––519)中至陈属南安郡。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安郡为县,以其西北二乡置桃林场,属南安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升为桃源县,后晋天福三年(938)改为永春县。宋元明均隶属泉州,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为直隶州,辖德化、大田二县,民国二年(1913)废州,复改为县。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县。
政区划分
全县辖18个镇、4个乡、236个村(居)委会、8个国营农林茶果场。
政区人口面积
总人口58.68万人,16.8万户,其中乡村人口43.18万人。总面积1455.4平方公里。永春是福建著名侨乡,早在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就有人旅居南洋群岛,永春籍华侨华裔、港澳台胞达120万人,遍布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
政区自然特征
福建省第二大山脉戴云山脉自德化南伸本县,绵延全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00米左右至1000多米,最高处是位于呈祥的雪山,海拔1366米。全境呈长带形状,东西长84.7公里,南北宽37.2公里。西半部属中亚热带,东半部属南亚热带,而千米以上山地则属北亚热带。全年无霜期320天,平均气温20.4℃,降水量1600-2100毫米,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称。
政区资源特点
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农林产品、药材、水力、矿藏等资源优势。全县林地面积151.6万亩,林木蓄积量387.8万立方米,生态公益林48.0万亩,是全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农产品主要有芦柑、茶叶、食用菌、毛麻竹、枇杷等。野生中草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有地道药用植物1000多种,是福建省著名南药出口基地县。境内溪流纵横,有桃溪、湖洋、坑仔口、一都溪四大水系,水资源总量18.21亿立方米;矿藏资源有煤、锌、铅、水泥用石灰岩、高岭土及陶瓷土(瓷石)、建筑用石料、矿泉水等。
生态环境
境内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有林地151.8万亩,森林覆盖率69.5%,绿化程度94.8%,是国家生态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绿化模范县、林业十佳县和环境保护先进县、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县城,创建国家生态县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县城大气质量100%达到功能区标准,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2级以上。
政情概况
2014年,被纳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范围和全国首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桃溪流域生态经济试验区被确定为泉州市县域特色改革主题。 201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90.32亿元,财政总收入16.4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92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5:57.8:34.7,已达到基本宽裕型小康县。2012年获得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产品:芦柑)、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湖洋溪黑脊倒刺鲃)保护区、全省造林绿化工作先进集体、省级生态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省冬春水利建设及水利工程水毁修复先进县、第五届福建省科普先进县、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创建“国家生态县”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近几年还获得全国文明县城、第三批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县城、首届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十一五”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全国第二批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具潜力产茶县,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福建省平安先行县、全省第十届(2006-2008年度)创建文明县城(区)先进县城(区)、全省林业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试点县、全省双拥模范县、省级森林县城等称号,五度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2004-2008年)。
基础设施建设
全县水能蕴藏量17.1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1.9万千瓦,是全国农村电气化县和农村能源综合开发县之一;有水电站220座,总装机容量11.438万千瓦,年发电量3.35亿千瓦时,有11万伏输变电站4座,实现与全省电力联网。县城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2.3万吨。全县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泉灵通、宽带网、广播电视已覆盖到各乡镇、村。县城建成区面积17.2平方公里,并将不断扩大到20平方公里,完善了道路、供排水、排污、绿化等市政配套工程建设,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3平方米,建设了人民公园、留安山公园、街心公园、溪滨公园、人工湖、中心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场、夕阳红大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娱乐休闲场所,实施了城区立面景观改造和夜景提升工程,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大县城呈现“新、洁、绿、美”新风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