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和人才需求

家乡区县: 北京怀柔区

怀柔区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和人才需求热点,通过政府支持、政策支撑、资金支付等“招才引智”组合拳,创新实施了“园区引才”、“柔性引智”等多种工作模式,开辟了高端人才引进培养的“绿色通道”。
一、实施“园区引才”模式,搭建高端人才集聚新平台。重点依托中科院怀柔科教产业园、影视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以及与中关村的战略合作,打造文化创意和科教研发两大产业集群,实现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的聚集。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区建设,区委、区政府专门建立了6000万元的专项引导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配套资助、资金奖励等方式,扶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并通过新闻、网络、报纸等宣传媒介和举办首都电视节目推介会等方式,加大对中影基地的宣传力度,打造了“中国影都”核心品牌。2009年,中影基地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媒集聚区。在这一核心项目的带动下,2009年共引进文化创意企业370家,初步形成了以影视产业为核心,文化演出业、原创艺术业为重点的多元文化产业新格局。引进的首部美国百老汇原创音乐剧《何处寻爱》,在为期3个月的演出期间,共上演70余场,吸引了3万多名观众前来观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创新“院校引智”模式,搭建高端智力支撑新平台。积极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大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逐步实现了“柔性引智”工作的规模化和高端化。一方面,探索“院村合作”模式。启动实施了“双百对接”科技富民工程,计划利用2年时间,聘请市属学会、协会、科研院所的100名农业专家,与100个产业特色鲜明、规模较大、辐射作用较强的示范村进行科技服务对接,为新农村建设和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工程实施以来,已有北京农学院、北京蔬菜学会、北京土壤协会等22家市级单位的90名专家与36个示范村签署了合作意向书。近百名专家先后对10个乡镇的种植基地进行了实地指导,培训农村实用人才8000余人次。另一方面,探索“院企合作”模式。积极引导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竞争力的区内企业,与各大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如北京奥宇可鑫表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区科委的大力支持下,与北方工业大学合作,聘请2名院士和清华、北大等国内知名院校的26名专家教授,创办了“北京奥可表面工程再制造技术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以来,通过创办专业刊物、举办学术研讨会、开展课题攻关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丰富“人才服务”模式,搭建高端人才关爱新平台。一是以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为重点,在如何“留住人才”上下工夫。重新修订《怀柔区引进人才办法》,在各类优秀人才最为关注的住房、医疗、家属工作安置、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政策。将引进人才专项资金由200万元增加到了300万元,使引进人才补贴和津贴的标准得到提高。如企业、事业单位引进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每月享受特殊人才津贴的标准,由原来的600元和300元,分别调整到了1000元和600元。二是以促进人才发展为重点,在如何“培养人才”上下工夫。指导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工作实际,分别研究制定本系统《高层次人才遴选及考核办法》,将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人才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并根据每名培养对象的特点与需求,通过组建学术团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实施学术休假制度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我区高层人才的知识层次、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以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为重点,在如何“激励人才”上下工夫。结合全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研究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扶持资金,对各类优秀人才在我区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办经济实体等活动给予重点扶持,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赵宏伟(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