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丰县——民俗文化

家乡区县: 徐州市丰县

      民俗,本就是一方风情的展现,一方水土的精魂。无论你生在哪里,长在哪里,每个人的身上都脱离不了民俗的影子,人的一生都注定离不开家乡文化的熏陶与浸染。

      我一直认为,家乡的民歌和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们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一方水土、一方乡里最重要、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标志。小时候,听换破烂的小贩拉着平板车吆喝,“破烂换碗啦,酒瓶报纸拿来卖啦”,那一字三调,千回百转的叫卖,曾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溜街卖麻油的大爷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放了一个木头梆子,一边走一边有节奏的敲,人们一听到规律的“梆梆梆,梆梆梆”,不用看就知道是麻油师傅来了„„家乡的声音,家乡的印迹,或许就是文人们所常说的乡土情结,那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文化之根。

      我并非生在什么民俗文化丰富且留存完好的地方,但是我的家乡江苏徐州丰县,仍有许多足以供我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供我在异乡回味的风俗与民间艺术。或许这些风俗不仅仅是家乡有,在临近的其他省份的城市和乡村也有相近甚至相同的风俗和艺术,但是,家乡的记忆对我而言,就永远都是属于我的家乡的。

      丰县,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汉时为皇室重要的封地,因此也拥有许多汉墓和颇具汉风的文化遗存。另外,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丰县,在民俗与文化方面更是兼容了许多毗邻地区的传统风俗。

      丰县的民间艺术不如少数民族那样别致,也不如江南水乡那样著名;在形成之时,这些艺术形式多不入富家巨贾的眼,却是普通百姓在劳作之余的智慧结晶。 在音乐戏曲方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柳琴戏。柳琴,原名柳叶琴、柳月琴,简称柳琴。“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土琵琶”就是柳琴的俗称。

      “土琵琶”的来历有一段传说:大约在两百多年前,山东临沂一带有名叫武大团、武二团的弟兄俩到徐州地区讨饭,于寺庙中见有手抱琵琶的金刚神,遂想起何不做一把如此乐器以作讨饭用具。他俩取来柳木掏空、嵌板,做成了两根弦的型似柳叶的乐器,名“柳叶琴”。以此琴弹奏而唱曲儿,人们称为“拉魂腔”,后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徐州人以主伴奏乐器柳叶琴为名,把“拉魂腔”命名为“柳琴戏”。“拉魂腔”的分支淮海剧、泗州戏等也用柳琴为主伴奏乐器。

      柳琴弹奏乐曲,声大势壮,音质粗犷浑厚(重要的是歌词都是用徐州方言唱的),与徐州人豪爽、憨厚、淳朴的性格相融合,因此受到喜爱,普遍流传。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剪纸艺术。

      虽然剪纸艺术作为中国著名的传统文化艺术,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剪纸,但各地的剪纸都是各各不同,融入了当地的风俗与文化的意蕴。徐州剪纸也是如此。徐州剪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艺人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对黑白关系进行大胆处理和把握。作品中有时会出现大面积的空白,有时在大面积的色块中不着一剪,有时又出其不意的在大面积的色块中,镂出一些灵性的物像,使剪纸工艺简洁明快,画面朴实、大刀阔斧,保持了原生艺术的纯正品格。其中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 “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她的剪纸艺术和作品曾被中央电视台及《新华日报》、《中华读书报》刊登宣传。

      丰县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钥之称;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商贾僧侣、迁客骚人,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如此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但也正是这种南腔北调,汉风楚韵的融合,天灾兵燹的磨砺,才使得丰县人形成了那种本能的顽强与抗争精神,和重义贵友的上古民风。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liuyinping

     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03755041.html

     新浪微博个人主页:http://weibo.com/u/3566487790?source=blog

     网络营销词典主页:http://www.wm23.com/wiki/uc/87933.htm

Freya(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