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武汉的人大部分都吃过豆丝,做为这种湖北民间小吃起源已不知如何考证了。在过去,豆丝是必不可少的年货,每年腊月,家家户户做豆丝,飘出浓浓的年味。
豆丝是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农家传统食品,主要分布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及江西。在鄂东南地区提到小吃,很多人会想到豆丝,每年到了农历十一月份左右,家家户户都开始制作豆丝,过年吃豆丝,已成为许多当地寻常百姓家的习惯。
新洲独有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方式,让豆丝深入人心,不仅仅是新洲的乡亲们自家品尝,更是形成了品牌,畅销各地,豆丝也成了新洲乡土美食文化传播的载体。
豆丝是武汉地区的普遍叫法,洪湖这边叫「绿豆皮子」,在新洲各地还有不同的叫法,潘塘徐古等地都叫它「豆糕」,三店人则叫它「豆折」。
在新洲三店街的保河村和新泉村,做豆丝早已成为这里400多户居民的一项传统手艺,这两个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豆丝村」。
每年10月至1月,这里就成为豆丝商贩们的聚集地,而白花花的豆丝,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近日,新洲区三店街保和村,村民们在忙着晾晒豆丝。保和村家家有做豆丝的传统手艺,10月至春节前的农闲时节,300户村民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搪豆丝、晒豆丝、卖豆丝,产品远销江西、安徽及武汉等地,仅此一项户平纯收入达4万多元。(邱新明摄)
由于制作豆丝逐渐形成规模,利润也高,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保河村里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尤其是年轻人,都会选择在制作豆丝的高峰时期回家帮忙。
豆丝以绿豆或黄豆、大米等为原料,做豆丝要提前一天准备好米和黄豆,浸泡一夜,第二天磨碎成豆浆。
接着就是用火灶在锅里烫豆丝,就是将一勺豆浆倒在圆形的铁锅上,再用竹铲赶成圆形,摊成薄薄的皮。烫豆丝的火候和力度都要掌握好,2口大平锅同时开工,左边锅上的面浆刚画成圆,右边锅里的就已烙好,如此循环,一张张豆皮饼便不断被制作出来。
豆皮经手工或机器切割加工成豆丝条后,再经过晾晒干即可装袋储存或出售。
食用时,凉拌或干炒都行,水煮的比面条好吃,油炸的金黄脆香。豆丝炒腌菜配小米粥就很赞!
牛肉也可以与豆丝交合在一起,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别有风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