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
因地处涟水源头,故名。秦以前属荆楚之地,宋至民国分属于安化、新化、湘乡、邵阳等县。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涟源属楚。秦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并六国,分天下为36郡,今涟源属长沙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改长沙郡为长沙国,今涟源分属长沙国的连道、益阳、昭陵县地。湄江国家地质风景区
湄江国家地质风景区
东汉光武时,复改长沙国为郡,今涟源分属荆州长沙郡和零陵郡的连道、湘乡、益阳、昭陵县。
三国时,零陵郡属蜀,长沙郡隶吴,增设昭陵等5郡,今涟源分属荆州衡阳郡和邵陵郡的连道、湘乡、益阳、昭陵县。
西晋沿旧制,但因避司马昭讳,改昭陵为邵陵。晋怀帝时,分荆、广二州置湘州,今涟源属湘州衡阳郡和邵陵郡的连道、湘乡、益阳、邵陵县地。
南北朝时,连道并入湘乡县,今涟源属湘乡、益阳、邵陵县地。
隋初,废郡为州,长沙郡改为潭州。大业三年(607)复改州为郡,今涟源属长沙郡益阳、衡山(隋开皇九年,撤衡阳郡,将湘乡、湘西、衡山3县合并成衡山县)、邵阳县地。
唐代,州郡并称,一地二名,长沙郡即潭州,史称潭州长沙郡。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10道,潭州长沙郡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今涟源分属江南西道潭州长沙郡和邵州邵阳郡的湘乡(唐武德四年,析衡山县复置湘乡县)、益阳、邵阳县地。
宋代,今涟源属湘乡、安化、新化(新化、安化在晚唐时称梅山蛮地,不听朝命,不服州统,不为县辖,"不与中国通"。熙宁五年,章惇开梅山,以上梅山置新化县,下梅山置安化县)、邵阳县地,隶属潭州长沙郡和邵州邵阳郡。
元世祖分华夏为1个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大德初年,又分全国为22道,道下设路,今涟源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天临路和宝庆路辖下的湘乡州(元元贞元年,湘乡县升为湘乡州)和安化、新化、邵阳县地。
明代,改路为府,今涟源属安化、新化、湘乡(明洪武二年,湘乡州降为湘乡县)、邵阳县地,隶属湖广布政使司长沙府和宝庆府。
清代,袭用行省制(简称省)。康熙三年(1664),湖广布政使司(即湖广行省)分置湖南布政使司(即湖南省),省下设4道,今涟源分属湖南省长宝道长沙府和宝庆府辖下的安化、新化、湘乡、邵阳县地。
民国时期,今涟源仍属湘乡、安化、邵阳、新化县地。民国初,废府保留道,改长宝道为湘江道,安化、湘乡、邵阳、新化县同隶湘江道。
民国11年(1922),湖南道制废除,保留省、县两级,各县直属省。
民国27年12月,湖南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安化、湘乡、邵阳、新化县均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4月,湖南省调整行政区划,今涟源境内原属湘乡、安化县部分划归第五行政督察区,邵阳、新化县部分仍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后,全省设立10个专区。今涟源境内原湘乡、安化县部分属益阳专区,邵阳、新化县部分属邵阳专区。
1952年设涟源县,因地处涟水源头,故名。
1987年撤县设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内的新化县(含今冷水江市)和涟源市的部分区域属邵阳专区,其他地方分属安化县和湘乡县,属益阳专区。
1950年6月,设立锡矿山矿区(县级),直属邵阳专区。195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析湘乡、安化、邵阳、新化4县部分行政区域设置双峰县、蓝田县(7月更名涟源县),11月,两县划属邵阳专区。同年8月,撤销锡矿山矿区,划归新化县管辖。
1960年2月,设立娄底市和冷水江市(均为县级市),隶属邵阳专区。1962年10月,撤销冷水江市和娄底市,分别并入新化县和涟源县。
196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冷水江市,属邵阳地区。
197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邵阳地区析置涟源、邵阳两个地区,涟源地区辖新化、新邵、邵东、双峰、涟源5县和冷水江市。
1980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市,属涟源地区。
1982年12月,涟源地区更名为娄底地区。199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娄底地区,建立地级娄底市。
2008年,涟源市辖1个街道、16个镇、3个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