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万历以后,即有评话艺人活动于南京。清代,扬州评话随着扬州经济的繁荣、交通的发达而开始在扬州流行,并且已具相当规模。雍正时已"书词到处说《隋唐》,英雄好汉各一方"。及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据仪征李斗乾隆六十年(1795年)成书的《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评话书目丰富,长篇说部有《三国志》、《东汉》、《水浒记》、《清风闸》、《善恶图》、《靖难故事》、《飞跎传》、《扬州话》等,其中《清风闸》由浦琳(天玉)"以己所历之境,假名皮五"来演述。嘉庆之后,因漕运改道,盐 政改革,扬州失去 了昔日的繁华,扬州评话听众锐减。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扬 州成为江北军事前哨,当地富商豪绅为避战乱,纷纷东迁泰州、东台一带经营。扬州的评话艺人,为生计亦相随至泰州、东台演出,有的 更向里下河地区的 高邮、兴化、宝应、盐城等地谋生。演出 地域扩大,从艺人员很快由原 来在扬州时的几十人增 至200余人,扬州评话在 苏北地区扩大了影响。同治三年(1864年)以后,扬州经济有所恢复,社会趋于安定,在里下河地区谋生的一批艺人,经过了激烈的竞争锻炼返回扬州,扬州评话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清末,苏北运河淤塞,江南铁路通车,扬州评话向江南发展,并促使评话艺人队伍又一次增加。据老艺人回忆,当时在各地说书的艺人有300人左右,其中仅说《三国》、《水浒》的就有近百人。艺人为争取听众,不断更新书目内容,提高技艺,在书词中大量补充社会生活内容,增加各色市井人物,并在说表艺术上努力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扬州评话的一些名家,向南京、上海及江南开拓,一江之隔的镇江,由于交通便利,语音相同,群众习尚一致,且后来一度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许多评话艺人争相到那里献艺,一时名家荟萃,成为扬州评话的第二根据地。据统计,是时镇江供评话演出的书场达38家之多,常年吸引了差不多所有说扬州评话的名家。
民国26年冬,扬州沦陷之后,扬州评话的一些名家相继去世,有的到上海谋生,有的转业。在扬州献艺的艺人人数日减,且书艺平平,再加经济萧条,百业凋零,听众已无心听书,书场纷纷歇业。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并没有根本的起色,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原有二三百人的艺人队伍,包括散落在各地的,仅剩40余人;一些传统书目如《飞跎传》、《扬州话》、《东汉》、《飞龙传》等相继失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州评话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扶植,艺人被陆续组织起来。1956年曲艺艺人登记时,分布在南京、扬州、镇江、泰州、海安、东台、南通、淮安和上海的扬州评话艺人增至87人。登记后,有扬州评话曲种的各地的曲艺团曲艺组相继建立,招收学员,传艺授业,使扬州评话艺术后继有人。扬州评话艺人除了说传统书目外,还努力改编上演《烈火金钢》、《红岩》、《林海雪原》、《小二黑结婚》等新书目,并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的会演、调演。表演艺术也吸收电影、戏剧的一些手法,加以变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