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老人寿终或病者临咽气前,都要穿好寿衣、鞋袜,戴上帽子,死后白纸蒙身盖脸。尸体一般都头朝外脚朝里停放在厅堂大门左侧的上首位置。死者头前点灯放壶,摆牢盆一只,米饭一碗(俗称倒头饭),碗中直插一双筷子。堂屋门前搭灵棚,放祭桌。祭桌上摆死者头像,头像前摆八盘(或十六盘)食物作为祭品。祭桌前两边摆纸扎的童男童女(现时大多摆两只花圈)和花盆,中间铺拜垫,以供前来吊唁者跪拜磕头,直到出殡前方拆除。
治丧期间,主家首先要向亲友报丧,门上贴白纸,另贴讣告或哀启,门前树一根十几米高的杆子,上挂纸扎的明巾楼,以示该宅遇丧事,同时,也便于前来吊唁者好找。接着,家人要脱去华服,儿孙后代要披麻执杖,穿孝衣,系孝巾,亲友戴孝帽,家人日夜守灵,前后三次举行“送汤”仪式,旧时一般都是围土地庙转圈,每次都是由上了年纪的老人挑着两个用绳子系着的巴斗,一个巴斗里放着水饺等食品,一个巴斗里放着剪成方块的表纸沿路抛撒,有的还会沾油点火抛撒,最后,再在选中的地点集中焚烧一次表纸,并将食品倒入火中。为表孝心,在守灵期间,儿孙们会不断在牢盆中烧纸化钱,亡人的近亲平辈和晚辈女性会进行间歇性的哭吊。
人死后,通常都在第二天将尸体抬入棺材,谓之入殓,这样,三天内就可下葬,而且百无禁忌。否则,就要根据死者生辰八字和死亡时间择吉时入殓,吉日下葬。殡葬的前一天为“正吊”,亲朋好友大多在该日前来吊唁。吊唁者除出礼钱外,有的还要送表纸、花圈、挽联、挽幛等。同时,在“正吊”这天,死者的出嫁女儿或侄女还要雇来一帮吹鼓手,整天吹吹打打,晚上再进行一些杂耍表演,以形成隆重吊唁气氛。“正吊”的晚上,要举行“送程”仪式或“关殓”仪式,首先要燃火把、点路灯、撒表纸,儿孙后代在哀乐声中给死者送程;尔后,在夜深人静时再为死者招魂并关殓。
殡葬前,主家一般都会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墓地,定方位,尔后请人提前去挖坑,也叫“打井子”。出殡这天,棺材抬离家门后,由死者长子领头将牢盆在棺前掼碎,谓称“掼牢盆”。然后,由吹鼓手一路吹奏,至亲好友伴随,将棺材抬入坟地,放入打好的“井子”中,填土成坟。儿女哭吊后,进行圆坟(也有第三天圆坟的),将孝杖插在坟台上,然后焚烧纸制祭品,磕头告别,殡葬到此结束。
旧丧俗中,死者如系长寿老人,则称喜丧。前来吊唁者,往往要讨寿碗、钥匙、孝巾等,意在拿回去用了以后增福增寿。
为悼死者,儿女们还要为死者“守七”,从死亡之日起,7天为“一七”,共守7次,每“七”早晨都要烧纸祭拜,其中“六七”较为隆重,要上坟祭拜。此后,“百天”、“头周”、“三周”、“十周”,至亲好友还要买些纸箔前来悼念,除出礼钱外,有的还用纸、柴扎些形状酷似箱柜、房屋等烧给死者。丧葬后,儿孙们即可脱掉孝衣、孝巾、孝帽子,但须换戴印有“孝”字的黑袖标,三年方可除孝。春节时,家家都有贴对联和放鞭炮的习惯,但死者家庭三年内是不放鞭炮,不贴对联的,有的即使贴对联,也要贴黄纸或绿纸对联。
建国后,丧葬逐步改革,由繁到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许多迷信活动被禁止和摒弃。1982年,县人民政府颁发殡葬改革布告,提倡火葬,丧事从简。干部、职工病故后,发唁电,贴讣告,亲友送花圈,戴黑纱,举行追悼会,由单位领导人致悼词,尔后亲友向死者遗体告别,随后火化,把骨灰安放在陵园管理所,或自家存放。
回民丧葬习俗与汉民不同。回民死后,不火化,实行深埋土葬,不用棺材,不吹不打,不饮酒,一切从俭办丧事。殡葬前,对死者遗体进行沐浴,再用白布裹身,殡葬活动均在阿訇主持下进行。回俗主张速葬,不超过三天。葬后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都要开“干而目”,以示纪念。
殡葬旧习,根深蒂固。虽经改革,但多数旧俗现仍在沿习,有的火化后又将骨灰入棺土葬,有的大操大办,且迷信活动亦有所回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