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彭氏家族的百年文艺情缘

家乡区县: 浙江省洞头县

 彭家父母:一生钟情戏剧舞台

彭正元,是彭模平的父亲。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于浙南闽北地区的戏剧迷来说,彭正元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曾组建洞头木偶剧团,让木偶剧演遍洞头、玉环的海岛渔村;后来他又迷上京剧表演艺术,先后在平阳京剧团和福鼎松政京剧团演老生,凭借音纯腔正、甘美悦耳的嗓音以及善于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功力,被人称为“洞头老生”。林金花,彭模平的母亲,科班出身,当家花旦,扮相、唱演俱佳,一副好嗓拥有诸多铁杆观众。她与彭正元曾同台演出《三堂会审》《打渔杀家》《四郎探母》等剧目,因共同的爱好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老五彭木和(原名彭模和)打从记事起,就常搬着小木凳,坐在戏台下看父母唱戏。“那时候设备不好,演员要使出更大的劲唱戏才能让大伙都听见。平时大都是露天演出,要克服很多困难,中途下雨等情况时有发生。一件戏服要穿很久,破了自己补,道具也一样。”

在彭木和记忆中,父亲除了戏唱得好之外,还喜欢玩二胡、鼓板、大锣、铙钹、小锣等各种乐器。他有一把京胡不离身,虽已脱漆,却被擦拭得很干净。每隔一段时间,父亲就会去集市买来蛇皮,切割、晒干后用来包京胡。经父亲巧手一倒腾,京胡总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彭木和说,他至今仍记得父亲修补完京胡往竹椅上一坐,跷起二郎腿拉起京剧调调时,脸上洋溢的那种满足感。

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洞头县代表浙江省进京汇演大型合奏曲《龙头龙尾》,彭正元敲铜钟和中锣,将海岛渔村的民俗风情带到北京。演出结束后,他们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接见并合影。后来,彭正元被浙江木偶皮影艺术剧团聘为导演。

在彭木和眼里,母亲是“如山一样”的女人。戏台上,嬉笑缤纷抖落一身胭花粉黛;戏台下,微笑隐忍拾起一地艰难困苦。林金花生养六个儿子,平日一边演戏一边带孩子,有时候送戏去乡里,一演就是几个礼拜。这个时候,母亲就要带着日常用品和孩子们步行去下一站演出,俗称“过台基”。

“‘过台基’的时候特别辛苦。”彭木和说,母亲常常肩头一根扁担,一头挑着棉被、大米,一头挑着自己,身边还带着哥哥或者弟弟。夏天走山路时,汗水湿透了衣裳还唱歌给孩子解闷,一壶水自己舍不得沾一口,全部留给孩子。这一走,往往就是两三个小时。可是,一到戏台上,母亲又成了那个光彩夺目的主角,赢得阵阵掌声。

文革时期,样板戏成为主流,彭正元进入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洞头县京剧团前身)工作。林金花只钟爱古装戏因此暂别舞台,直到花甲之年,古装戏得到恢复,林金花应洞头京剧团邀请才重回舞台。

回顾父母的一生,彭木和说:“父母一生热爱戏剧,虽然老来没有再同台留有遗憾,但二老最后都在自己心爱的舞台上离世,想必他们也能含笑九泉了。”

彭家兄弟:传承父辈文艺情怀

彭正元膝下七子,人人都热爱文艺,其中有四人从事与京剧有关的工作。老大彭模松在福鼎京剧团从事美工,老三彭模延在温州京剧团任丑角,老六彭模平和老七彭模胜分别在洞头京剧团及永嘉京昆剧团担任司鼓。作为彭氏第二代,他们传承了父母对京剧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

尤其是彭模平,几十年来凭借自己的艺术天赋和刻苦练习,在各类赛事中证明了自己的文艺才能。“我是踏着样板戏的锣鼓声长大的。”彭模平从小在京剧团跟随父母,对舞台演艺很有自己的看法,彭正元因此悉心教导,希望他能传承自己的京剧事业。

彭模平十三岁那年,被破格录取进入洞头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彭正元极其严格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二胡、京胡等传统民族乐器和小提琴、小号等西洋乐器。

“父亲要求非常严格。”彭模平说,小时候每次练琴,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中途如果稍微走点神,便会受到父亲的责骂。演出时有不完美的地方,也会挨父亲批。彭模平因此经常一人躲在屋后练习小提琴,从日出拉到日落。

彭模平十四岁那年,拜温州京剧团乐队司鼓郑芝林为师学习击鼓。从洞头乘船到温州四个多小时,一趟来回加上学习,通常需要花费一整天时间,彭模平不辞辛苦,坚持了很多年。

彭模胜也在父亲的指导下潜心学艺,终日徜徉在琴艺的海洋里。有时,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就在琴筒上别上一根筷子降低音量。就这样,彭模胜很快掌握了基本演奏技巧,还常常为父母轮唱吊嗓伴奏。

这边琴声阵阵,那边京剧声声,老二彭模鹤和老四彭模龄也是京剧迷。彭模平告诉记者,彭模鹤虽不懂唱腔,但对戏剧有独特的感受,每次看完戏,尤其是看了《三国演义》《封神榜》之类的戏剧之后,他经过“加工”“过滤”,总能重编故事情节,变成一台新戏。彭模龄,与京剧从不沾边,却在洞头二轻宣传队上演的现代京剧《海港》中登场,扮演韩小强,把“反二黄散板转慢板”唱得有板有眼,声情并茂,让人大吃一惊。

“我们迷上艺术,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彭模平表示,如今兄弟几人都有各自的事业,但对艺术的那份热爱和追求丝毫未减,闲时吹拉弹唱,早已成为整个家族的生活常态。

彭家小辈:热心家乡文艺事业

今年上半年,洞头县出品了两部微电影。一部是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情归妈祖》,另一部是以计生为主题的《元觉两家人》。这两部微电影的策划和编剧都是彭魏权,彭正元的孙子、彭模松的儿子。作为这个艺术家族的接班人,他不仅热爱文艺,还积极投身家乡文化事业的建设。

彭魏权从小喜欢流行音乐,在歌唱方面颇有天赋,曾在各类大赛中获奖,现在担任温州市流行音乐协会常务理事,是《萤火虫之歌》《梦中的红帆船》《奇迹就在你身边》《海霞新曲》等作品的词曲创作者及其中一些作品的演唱者。

八年前,在江心屿举行的“流行音乐三十年百名歌手演唱会”上,彭魏权发现洞头歌手在这场检阅温州流行乐坛三十年的活动中几乎没有留下多少痕迹。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

“当时我就想,洞头流行音乐人才严重缺失,必须有人去做‘做嫁衣’的工作。”怀揣壮大家乡音乐人才的梦想,彭魏权成立了洞头县流行音乐协会并被推选为会长。他推出各种赛事、搭建培训平台,挖掘当地音乐人才。目前,洞头县流行音乐协会已经壮大至近百人。

“对我而言,能推动洞头文艺事业的发展,是最有意义的。”建立流行音乐协会和组织活动需要大量资金,彭魏权多年来经常自掏腰包。去年他还组织流行音乐协会为一位重病学生募捐,募得15多万元,其中就有彭魏权1万多元的私人捐款。“这是音乐本身正能量的呈现。”彭魏权认为,心善才能让音乐更丰满,才能让爱撒播到人心灵深处,才能走得更远。

谈及自己家族跟艺术的缘分,彭魏权说:“我们整个家族都喜欢文艺,在这场接力中,我希望自己不仅仅继承先辈的艺术细胞,更有对文艺事业的热爱。一个人的音乐亮点是不够的,只有众多人的音乐光芒才能照亮海岛文化事业。”

五月小猪(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