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郑板桥纪念馆建于1983年。这一年适逢郑板桥诞辰290周年,兴化县政府顺应群众的呼声,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召开郑板桥研究学术讨论会、书画笔会,举办书画展览。同时迁出居住在郑板桥故居里的居民,对郑板桥故居进行了全面维修,并依托郑板桥故居建立了郑板桥纪念馆。此后相当长时间里,郑板桥纪念馆的馆舍就是位于兴化市东城外古板桥郑家巷7-9号的郑板桥故居,青砖灰瓦,前后两进,共八间,另有小厨房一间,和周围传统风貌的民居风格一致,浑然一体。后进大堂屋明间、东房间、小书斋、小厨房是以古旧家具为主的复原陈列,陈列品主要有座椅、茶几、条台、睡柜、站柜、梳桌、脸盆架、书橱、书桌及郑板桥书画作品的木刻板等。西房间陈列了郑板桥的年表、著作及研究专著、论文、相关的文艺作品等。前进三间主要陈列郑板桥有代表演性的书画作品及拓片、复制品。另借位于兴化市武安街13号李园内的桂花楼作办公用房。
1989年兴化市政府搬迁位于李园西北侧、兴化市牌楼北路东侧的兴化县看守所,拆除沿街高墙及里面的平房,新建一座南北走向、坐东朝西的二层展厅,布置《郑板桥生平及其艺术成就》陈列对外开放。1993年是郑板桥诞辰300周年,兴化举办首届郑板桥艺术节,在兴化市牌楼北路东侧、府前街南侧、武安街北段西侧搬迁公安局治安股及居民,拆除了原看守所的高墙及民居,建设了郑板桥纪念馆新馆,并与东侧的江苏省文化保护单位李园、南侧的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四牌楼相互贯通,合并使用。郑板桥纪念馆新馆系三层仿古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古色古香。南门外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重檐翘角四方亭,人称四牌楼,四牌楼始建于明代,内外悬挂着四十七块匾额,表彰兴化历史上自宋迄民国期间的数十位品德高尚、业绩突出的兴化籍历史名人。面对着西大门有一天井,鹅卵石铺地,东侧竖立着郑板桥诗书画壁画,白地绿字(画),分外显目;东南部有一花岗岩郑板桥塑像,神情安详,似有所思。天井南北两侧是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太湖石围成的花圃,里面不规划地生长着绿竹和兰花,或聚或散,或高或矮,有疏有密。这里宛然是郑板桥毕生为之着迷的兰竹石世界。天井的北侧是走廊,复道行空的走廊的北侧是水池,池面开阔,池内游鱼戏水,睡莲吐蕊,一座曲桥横跨两岸。池周除块石外还有“美人靠”可供人休息。天井的南侧也有曲廊,迂回东去连通李园。园内古朴典雅,幽深宁静,四时花卉常开不败,古树名木生机盎然,古建设计匠心独运,名人题词画龙点睛,处处显露出古城兴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郑板桥生平及其艺术成就》是郑板桥纪念馆的基本陈列。进入展馆迎面便是一座安坐在兰竹石世界里的郑板桥半身大理石像。该陈列展示了郑板桥从“雪婆婆同日生”、“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十年县令”到“老画师“的人生历程,有反映其思想、志趣、追求的诗文、书画、印章,有照片、图表、遗物、著作、遗迹、拓片、复制品、泥塑,尤其是郑板桥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的郑板桥、民本的郑板桥、艺术的郑板桥、人性的郑板桥。该陈列努力营造安静、宜人、舒适的参观环境,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社会的好评。郑板桥纪念馆还有《施耐庵文物史料陈列》、《兴化历史名人史料》等固定陈列,并不定期地举办郑板桥、李鱼单等扬州八怪代表人物及兴化历史名人的书画真迹展览,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成为研究、纪念郑板桥的重要阵地。兴化市郑板桥纪念馆现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简介:郑板桥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1983年11月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而建立。位于江苏省兴化市昭阳镇。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郑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