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柏,郁郁葱葱,罗田古岩,香烟袅袅] 是的,名人能使古刹生辉,同样,六县之母又让名人在这方大舞台上演绎着众多可歌可泣的人生壮剧。比如毛主席在何屋调查,朱总司令在竹篙寨探访;刘伯坚在长征第一渡架桥,徐特立在于都办班,还有魏禧、韩素音在于都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就连陈毅、陆定一、宋任穷的未人也都是于都的客家妹子呢。可以说历代名人在于都留下了不少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比如流传最广的刘秀避难皇固庵,文天祥澄江投亲的传说,还有朱德的两支高丽参,彭德怀爱吃辣椒的故事等等,而在海内外影响最大的恐怕还要数杨救贫的传说故事了。 [镜头一一摇过何屋、竹篙寨、长征第一渡,然后闪回到皇固庵、澄江村,最后定格在宽田杨公坝] 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救贫则是老百姓送给他的美称。因为这位大国师平日最是好善乐施、救贫济困,而为贫苦人家勘舆风水时常常是粗茶淡饭,分文不取。因此久而久之,“杨救贪”之名就在世人当中传开了。说到杨救贫创始的风水地理学派那可是源远流长,直到今天,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各地自称为杨救贫若干代传人的还大有人在。的确,杨救贫在居留江西的二十多年中遍游赣南的名山大川,踏勘择定了难以数计的吉穴佳壤,于都宽田杨公村的管氏宗祠便是杨救贫亲自勘定的,只不过非常遗憾的是由于一个小小的意外,宗祠却稍稍偏离了杨公原定的朝向,因此,就有些不那么尽如人意了。虽然如此,管氏宗祠却历千年风雨而不衰,依然保留着当年古色古香的庄严风貌,给人以无限的缅怀和景仰。然而,杨救贫堪舆一生,死后却并没有一个安生之所,因为这位生于广东的大名人,死后葬在了于都宽田的芒筒坝,这本是于都人的福气,谁知不幸的是沧海桑田、河床改道,时隔一千多年的杨公古墓却早已淤入河底、无迹可寻了。不过,历史终究是不会忘记这位勘舆大师的,明万历七年,于都知县叶梦熊就在正对杨公墓地处立了一块“唐国师杨公”的日照碑以资纪念,后来清嘉庆十八年,邑人段道轩和吴肇龙又为杨公在隔江相望的河岸上树一照碑,如今这两块碑都被于都博物馆所收藏。 [宽田杨公坝管氏宗祠遗址][明清照碑依然熠熠生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