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街,是郑州市二七区二七塔商业圈的一条商业街,建成于1905年,与大同路、福寿街一起成为郑州市最为悠久的商业街道。全长600米,宽20米,北起著名的二七广场,南至大同路,西接火车站广场。
2000年8月,郑州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将德化街建成商业步行街的
批复》,正式立项建设德化商业步行街,新的德化街于2002年12月28日正式开街。
新的德化街保留了钟表眼镜、珠宝首饰、餐饮小吃、乐器图书、百货等传统经营项目外,还增加了家电、通讯、洗化、娱乐、健身、名牌服装、西餐等项目,使这条街成为集购物、文化、娱乐、观光、休闲、美食功能为一体的更具现代气息的步行景观街。“十一黄金周”期间,德化街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高峰人流量达到60万人次。
2006年,在重庆召开的“2006中国商业街发展高峰论坛”上,郑州德化步行街被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国著名商业街”称号。入选“中国著名商业街”称号的仅有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南京黄头街等10条商业路。
德化街始建于公元1905年。1901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后,带动了郑州商
业的发展。河南巡抚陈龙奏请清政府批准,将郑州辟为商埠,并在郑州周围着手规划道路建设,形成了德化街。当时的街道以苑陵街为界,南名天中里,北名惠人街。后因“惠”与“毁”谐音受商人忌讳,清末举人刘邦骥与众 商合议,取“德化育人”之意,定名德化街,并沿用至今。
解放前,德化街是郑州市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进入年代,德茂祥酱菜园、同仁堂药铺、魁祥花铺、俊泰钱庄、五洲派报社(发行报刊)、博济医院、鸿兴源第一分号、天一泉浴池(德化街浴池前身)、京都老蔡记馄饨馆、老张歪馄饨馆等名店相继出现。这条街南起大同路,北至二七广场,长400米,宽10米,正是这条又短又窄的街道,却聚集着众多名店。鼎盛时期,这里每天接送顾客达万人。德化街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化街是当时郑州的主要商业街道,十分繁荣。按老辈人的说法,那时候的德化街已经是“天天如赶会,日日似过年”。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以后,经过工商业的改造,德化街愈加繁荣。政府对该街大力整修,铺设柏油路面,店房、店面多次更新,楼房林立,德化街成为郑州市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在郑州市的经济地也愈来愈高。毛泽东、刘伯承、陈毅等党和国家邻导人、陈赓大将、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等曾先后光临德化街,并到当时位于德化北街北段的京都老蔡记馄饨馆就餐,对该店的蒸饺、馄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51年,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飞机,第一场义演就在德化街。当时轰动整个郑州地区,群众纷纷来捐钱捐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德化街进行旧城改造,北端有亚细亚商场,中段有德化街百货大楼、三得利商场、德化街浴池、妇幼用品大楼、刘胡兰副食品大楼等。德化街的改造筑就了一个新的商业巨头------亚细亚,随之而来的就是闻名全国的二七商战,郑州的现代化商业格局也逐渐形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