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镇
首善镇位于眉县西部,渭河南岸,西宝公路南线上。为县政府和首善镇政府所在地。是历代本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通往西安、宝鸡和全县各乡镇的交通要道。又是本县西部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
自秦设县以来,宋、金、元、明、清曾五次设县城于此。清雍正县志载:“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筑斜谷城,距渭河南一里。”说明今首善镇的眉县城即斜谷城。武帝宇文邕曾驾临斜谷视察斜谷城的修建。延至元代改斜谷城为斜城。明洪武二年命名斜谷社,清更名全善里。中华民国二年改全善里为首善保甲局。民国十年设首善保卫国。民国十五年复名首善保甲局。民国二十九年设首善镇公所,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设首善乡公所。解放后至1950年设首善镇。
首善之名始于清末,清雍正年间,眉县令张素称:“余于雍正戊申秋七月试用眉令,眉处岐山之南,是成周首善之地。”其义是指这个地方山川风物优美绮丽,非常吸引人。
槐芽镇
槐芽镇位于县城东部15公里处,西宝公路南线。相传金代前,槐芽为槐里驿。驿址在曾家寨西南凤北桥畔,与隋凤泉县址相连。古时槐芽镇百步一庙一槐,延至宋代,此地发生了地震,震前气候异常温暖,槐树于严寒的三九天绿芽丛生,对此种自然现象,官府认为是祥瑞之兆,故更名槐芽,后发展为集镇。
齐镇
齐镇原名齐家寨,位于县城南部8公里处的眉斜公路上。是眉县农村集市贸易的中心。系齐镇人民政府驻地。明代前与斜峪关镇、西铭寺并峙而存。齐镇于明代前四周系白杨树林带,该镇建于林带之中,起名白杨镇。明初因兵乱被毁。安乐镇的齐氏后裔迁此经商,逐步发展壮大,设寨御敌,取名齐家寨。延至清道光二十五年,山西人于此集聚经商。成立山西会馆,进一步扩大了集市贸易。解放后,1952年在此设镇,更名齐镇,沿用至今。
常兴镇
常兴镇位于眉县东北部,渭河之北陇海铁路线上。该镇是秦将白起的故里,是常兴镇人民政府驻地。
常兴镇原名常胡营,以明朝大将常遇春、胡大海曾在此安营扎寨而取名。清宣统年间,因该镇地处陇海铁路沿线,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商品的重要集散地,经济繁荣,商业发展较快,逐渐形成集镇,象征着美好生活前景的到来,故以长治久安,兴旺发达之意更名常兴。1984年体制改革时设常兴镇。
横渠镇
横渠镇位于县城东部25公里处。北宋张在于宋神宗时被封为太常礼院,张载慨然提议恢复井田制,实行尧舜禹三代之制,遭到王安石革新派的反对,他便辞朝还乡而买田分井,试行井田制,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故眉县八景中又眉伯井田之誉。张载率领他的门人学生修复东西二渠,名曰井田渠。东渠导源于大镇谷,由大镇谷、响泉、珍珠泉、泥谷四水汇为东渠。西渠导源于汤峪,由碌碡崖、汤峪河、板桥沟、华岩沟四水合流于汤峪河。东西二渠于横渠祠后交汇为横渠,北流三里入渭,古称南塬北渭,八水绕横渠,故名横渠。明代诗人范吉以井田为题赋诗曰:“寥寥村落实堪伤,东亩西畴大半荒,唯有横渠祠下水,滔滔二派与天长。”后张载于此地设馆讲学,人口渐增,形成集镇。
小法仪
小法仪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据县志载:“法仪咀为汉蜀郡太守尚书令法正的故里。”法正子孙三代皆好学,学识渊博,高风亮节,爱民如子,为万代之以表。乡民为表其高节,以该村位于大小两个塬头取名,以彰其名。居大塬者取名法仪咀,居小塬者取名小法仪。仪者师表之谓,向往之意。明代又于法仪咀塬上修筑城郭,名曰“法仪城”。
汤峪
汤峪以有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汤峪温泉而驰名。汤峪历代千秋,浴者络绎不绝。隋恭帝义宁二年于此地建过凤泉县,到了唐代命名凤泉汤,唐太宗曾三幸汤峪,并赋诗留念。史书有载:“凤泉神泽”为眉县八景之一。
金渠
相传很久以前,金渠一带地广人稀,塬高土厚,水旱严重。战国时齐相宁戚引水上塬,解决了当地饮水困难。但到元代时,宁戚渠已经废弃,人们又深受干旱之苦。有一位金姓的居民仗义捐资重修该渠,引水灌田,为纪念这位先贤,人们便称此渠为金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