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过六旬,却时常背起行囊“转山”。小小的雕刻刀诉说着他的心声,拐杖上一幅幅别致的图案像音符一样不停地在他耳旁回荡。在无声的世界里,他总能找到创作的灵感。他就是县纪委退休老干部谭久良,今年刚满61岁,从60岁才开始学习雕刻拐杖。 2002年退休之后,谭久良一直闲在家中。谭久良说:“长时间呆在家里,人闷得慌。如果再那样下去的话,身体吃不消不说,心里早晚也会憋出病来。”每天买菜、做饭、看报的生活不但使他没了“精气神”,他总是感觉生活中缺少了乐趣,总想给自己找点乐子。后来,谭久良养成了饭后和邻居们一道爬山的习惯。他说山上的一草一木都让他觉得亲切,因为在东北长白山18载的军旅生活,使他对树木有着颇深的情感。
到了花甲之年的老人,本该安享晚年,可谭久良总是喜欢折腾。2013年,60岁的谭久良瞒着家人向隔壁的雕刻师傅拜起了师学起了艺,学习雕刻拐杖。雕刻拐杖是一门手艺活,要沉心静气不说,还得具备超强的逻辑思维,如何去构思、去造型等都特别重要。类似于针线活的拐杖雕刻技艺,与谭久良军人出生的“牛脾气”可以说是格格不入。他甚至还遭到家人的反对:“都一把老骨头了,一天到晚就往山上跑,爬坡下坎不说,还得往林子里钻,什么活不好干,非得学什么雕刻拐杖,这不是张飞绣花瞎搞吗?”
本是为了给自己的退休生活找点乐子、加点料,才学起了雕刻拐杖,可没想到这“绣花”的细活让谭久良如痴如醉,从此与拐杖结下了不解之缘。用他自己的话说,从他开始学习雕刻拐杖之时起,就迎来了人生的一个拐点,历来说到做到的谭久良对雕刻硬是上了瘾。
为了把拐杖上的图案雕刻得生动、形象,谭久良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地学,学了大半年总算是入门了。他告诉记者,雕刻拐杖关键在于“食材”(拐杖的木质结构),为寻找到优质的木材,他跑遍了县城周边的所有山头,长年累月如此,他的老毛病还断了根。
谈到雕刻拐杖,原本不善言辞的老人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他一边拿着雕刀聚精会神地在木棍上比划着,一边向记者讲起了雕刻技巧。娴熟的手法、巧妙的构图,一点也不像是刚学了一年的手艺人。他手上的老茧和一个个针眼大小的伤口就可以看出老人平日里的用心,这也难怪他师傅夸赞其造诣深。“别看这拐杖上手好拿,可得花费大把的劳力,得经过火燎、去皮、打磨、雕刻、上漆等工序,这一根拐杖做下来得花费不少心血。”谭久良指着手中的半成品说,每当雕刻的拐杖获得买家肯定时,他又深深地陷入沉思,总觉得自己雕刻的拐杖美中不足、缺少点什么?没有最好、唯有更好,老人精益求精的思想成为他前行的动力。
雕刻手艺不断提升的同时,老人对人生也有了新的领悟。在他看来,雕刻拐杖其实就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越是与生俱来调皮、刚烈的孩子,就越得好好“雕刻”。谭久良认为,没有雕不好的拐杖,只要有耐心、多留一点时间就能出更多的精品。老人雕刻的拐杖有的赠送给了同事、战友,有的低价出售,有时候连基本的工钱都不够。“人总是会老的,也许有一天自己也得靠拐杖行走,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我们义不容辞。”说着说着,谭久良又拿起拐杖雕刻起来。
“雕刻就像绘画一样,讲究个“聚”“凝”“静”“休”,只有把四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在雕刻时心无杂念、沉心静气才能在安静的世界里找到精彩,雕刻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谭久良拿着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脸上不时露出几分笑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