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冬红节

家乡区县: 浙江省慈溪市

慈溪民风民俗

世界各的都有传统民风民俗,当然慈溪也不例外。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慈溪,人们却普遍把这个节日叫“冬红节”,而不叫端午节。我从老一辈那里得知一些有关冬红节的民间俗语一、冬红花糕夏至面,吃之象格牛介健。二、冬红杨梅挂篮头,夏至杨梅满山红。三、啦蛳蛤蟆避冬红。四、吃过冬红粽,还要冻三冻。冬红节这一天,慈溪民间一直有许多习俗,有的早已被世人所淡忘,有的至今还在流行,有的还有很多科学依据。以前家家要裹糯米棕子、做花糕吃,而现在大家为了贪图方便,都去超市或菜市场买来回家煮着吃,因此,冬红节这一天街上买粽子、花糕的人特别多,俗语“冬红花糕夏至面,吃之象格牛介健”也是这么产生的。这一天,门上要挂真艾和菖蒲,小孩子胸前和床前要挂香袋,内贮雄黄和香料,目的是除恶避邪。这一天可是小孩的大日子,俗称“碰蛋日”。因为这一天小孩子胸前还要挂一个蛋套,里面装着茶叶蛋。在贫穷的以前,每个小孩子胸前能挂上一只茶叶蛋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小孩子们互相用茶叶蛋的尖处进行碰撞,看谁的茶叶蛋硬,蛋壳碎了,小孩子就开始吃茶叶蛋。慈溪历史悠久。春秋时属越,秦代设县,古称“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称慈溪,县治在今之慈城。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1954年行政区域调整,现市境为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俗称“三北”),1988年10月撤县设市。慈溪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市境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区,林木果品繁多;中西部为辽阔平原,土壤肥沃,特产丰富,盛产果蔬等农特产品;北部为杭州湾,拥有长达77公里的海岸线,蕴藏著极为丰富的海涂资源,近期可围垦开发的海涂近10余万亩,是全省土地后备资源最丰足的地区之一。慈溪拥有三大传统的区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围垦文化、移民文化。在晋唐时期,慈溪上林湖青瓷远销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慈溪又有“唐涂宋地”之称,悠久的海涂围垦历史,塑造了慈溪人开拓进取的性格,慈溪的移民文化源远流长。慈溪更有对外交流合作的传统,早在秦代,名士徐福在慈溪达蓬山启航,东渡日本,拉开了对外交流的序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三大文化已交织融汇在一起,善于兼容并蓄,注重务实开拓,崇尚合作共赢,讲求开放、诚信,不排他、重吸收,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慈溪新时期无可比拟的人文竞争力.过冬至风俗:旧时各家以芦穄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后渐改为糯米粉圆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先供灶神,再全家吃。俗称“冬至小年夜”,俚语“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这天长辈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大族开祠堂门,具牲礼神祭祖,按丁分麻饼(吉饼)或分碗,女性不计在内。大户人家在家祭祖,做“冬至羹饭”。祭祀陈设禁用红色,烛用绿色,馒头盖蓝色戳子,谓可“压火”保安。冬至前夕,称“冬至夜”,出嫁女儿须回夫家。俗谚“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冬至夜最长,夏至夜最短。是夕,睡前须洗脚,说是夕洗脚,冷天不开裂。这夜要比平常睡得早,以祈好梦。谓“冬至前夜梦最灵”,冬至早晨相互传梦,长者为小辈“圆梦”,亦有赶至慈溪清道观(今慈城,道观毁于“文化大革命”)求梦者。冬至正时辰,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壁上,俗称“冬至萝卜”,说可治痢疾。以上习俗多已不行,但冬至后民间仍视为吃补药、服补品的进补季节。

wmn(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