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庐陵今吉安之名,省外、境外的人知道的不是很多,却有许多的人知道文天祥的名字;人们对文天祥的事迹生平熟悉的不很多,却有无数的人知道他写下了著名的《正气歌》,能背诵《过零丁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千百年来,风云变幻,大浪淘沙,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永垂不朽的人物没多少,文天祥是一个;能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的敬仰的伟人则更少,文天祥也是一个。文天祥是庐陵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因为他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人问正气的化身。庐陵文化的沃土培育了这位巨人,而他又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感化、激励了故乡后人,形成了崇尚正气的文化氛围。养正气、扬正气是庐陵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凝结成了庐陵文化的基调和特色。
“正气”一词,早就出现在古代的诗文里。屈原说:“内惟省以瑞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楚辞·远游》)。《淮南子·铨言训》中云:“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系于物者,邪气也”。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说的“气”,指的是人统帅主观意识的精神力量。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说的正气,来自于孟子的话,但内涵却不尽相同。不仅是指一般的意识和精神,主要指的是忠贞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指的是正义和正直。《正气歌》开头就指出,浩然正气,乃天地问的正气,人有了这种正气,就能战胜困难,制服邪气。接着他歌颂了十二位保持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如苏武、祖逖、张巡和颜杲卿,都是反抗侵略者,不屈服外族统治者的压力,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的英杰;齐太史秉笔直书,张良求力士锥刺秦始皇为韩报仇;严颜面吒张飞,管宁鄙薄华韵而不屈身事操,都是不畏权势,威武不屈的典型;董狐、诸葛亮、嵇绍、段秀四人都是为国为民的耿直忠烈之士。文天祥认为他们身上都有股正气,是与天地并立,万古长存的。文天祥把“浩然正气”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超越了前人,树起了庐陵文化一座丰碑,在民族文化之林里高高耸立。
文天祥是在崇尚正气的庐陵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承前启后,把接力棒传给了更多的后来人。
一、忠贞爱国
对祖国、对民族的忠诚与坚贞,是养浩然正气的前提,是古代仁人志士崇尚与追求的人生观。庐陵先贤们所弘扬的正气,突出表现在一个“忠”字上。他们特别讲求维护国家的利益,注重保持民族气节,为了“大义”,可以忍辱负重,可以舍生忘死。这种高尚的情操,是庐陵文化的灵魂。宋时,“庐陵五忠一节”就闻名天下,因为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忠臣,去世后,朝廷赠封的谥号都有个“忠”字。任过丞相的欧阳修、周必大都称文忠,抗金名臣杨邦义称忠襄,胡铨称忠简,杨万里称文节。少年时的文天祥在学宫先贤堂瞻仰他们的画像时,立志向先贤学习,将来做一个忠臣,位列其中。后来成为现实,文天祥成为更著名的忠烈之臣,为庐陵五忠之首。纵观庐陵的历史,有较高地位和握有重权的人多为烈士忠臣,多为忧国忧民之士,无巨奸大贼。这就是浩然正气的力量,是忠贞爱国信念结的硕果。
有的学者说,是宋代在江西兴起的程朱理学,造就了江西一批忠臣的崛起。因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是程朱理学所极力推崇的儒家伦理道德信条。文化发达的庐陵地区,理学的教化特别深广,儒士们受到熏陶,忠君的观念也就特别突出。文天祥的《正气歌》中所说的“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就是其表现。忠君是封建道德的核心,不可否认,作为那个时代的士大夫,忠君的意识是必然存在的。但是,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庐陵英杰的“忠”,不只是臣对君的忠,而是超越了忠君的局限范围,进人了忠于祖国的更高层次,升华为以祖国为价值主体的社会价值观,使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安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这种高境界的忠,又是正气和正道驱使的。
社稷为重君为轻
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进逼南宋京城临安。南宋虽有几十万官军,却不思抵抗,只想妥协退让,朝廷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地。文天祥在赣州接到朝廷的勤王诏令后,克服重重困难,不惜卖掉家产补充军饷,迅速在赣、吉两州募集勤王军浩荡北上。而此时,把持朝廷的陈宜中等人却惶恐不安,不让文天祥的部队进驻临安,生怕坏了他们投降的好事。直到元军兵临城下,留梦炎、章鉴、陈宜中等丞相和其他要员先后逃跑了,朝廷一片混乱。谢太后只好命吴坚为左丞相,在朝堂宣布时,文班中上朝的只有区区六人!文天祥到了临安,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此时是德祐二年正月十九日。他临危受命,第二天就被派遣出使离临安仅30里被元军占领的皋亭山。他知道此行如人虎穴,但仍义无反顾前往,“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在元军营地与统帅伯颜谈判时,文天祥不卑不亢,始终保持民族的尊严。伯颜以为文天祥是来谈投降事宜的,却不料文天祥大义凛然地说:“如果你们退兵到嘉兴去,不以灭宋为目的,我们可以坐下来谈条件;否则的话,我朝还有南方大片国土,军民同仇敌忾,可与你们奉陪到底。真的要大打起来,还说不定谁胜谁负!”伯颜见他口气很硬,心想江南有如此人物,的确不可小视。谁知此时南宋朝廷在吴坚等操纵下,已决定投降,文天祥被投降派出卖了。第二天,宰相吴坚、贾余庆等人捧着谢太后签署的降表和传国玉玺来元营投降。文天祥怒不可遏,愤恨这些卖国贼,当场痛斥他们。伯颜对文天祥说:“如今宋皇都投降了,你作为忠臣,就要依照君主旨意,归附我朝。”文天祥当即反驳道:“圣人言社稷为重君为轻,君不以国家社稷为重,如此之君我为何还要忠于他?君降臣不降!”伯颜无奈,把文天祥拘禁起来,和贾余庆等所谓的“祈请使”一同押送北上。文天祥后来终于在京口逃脱,回到闽赣,重举义旗。文天祥认为,作为一名忠臣,首要的是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就是大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