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文章节义之邦”之称的庐陵,涌现出一批批彪炳史册的俊杰。他们不仅保持高洁的操守,注重道德的修养,而且博学多识,文采飞扬;或能诗善文,或研史记志,在文学艺术、史志文献、典籍文论等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是留给后人一份珍贵的遗产。
一、潮涌峰起
庐陵文化的发展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有低潮也有高峰,这与庐陵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经济状况相关。秦汉时期,政治和文化中心在北方,庐陵一带的开发还才起步,文化明显落后于中原地带。到了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文化不断向南渗透,庐陵文化开始萌芽争春。两宋是庐陵文化的黄金时期,从北宋初到南宋末近三百年内,英才辈出。元代受政治高压,沉寂不兴。进人明代,庐陵又再耸文化高峰,显示出勃勃生机。清代之后,逐渐衰落。宋明两代庐陵文坛人才荟萃,群星闪烁,为世人所注目。
正如庐陵兴斯文、广学舍、扬忠义之功首推唐代节烈名臣、大书法家、任吉州司马的颜真卿那样,庐陵文学的首倡者,是唐初任吉州司户参军的杜审言。他是河南贡县人,是杜甫的祖父,精于五言律诗,讲究格律的严谨,为初唐有些名气的诗人。他原任洛阳丞,不知何因贬往吉州,可对诗歌的爱好未改。他喜欢结交儒士,崇尚文雅,便与志同道合者在庐陵城内的相山(今吉安城高峰坡一带)结诗社,煮酒品茗论诗写诗,参与者甚众,一时间吉州诗风大兴。杜审言在庐陵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待时机成熟,便发芽成长。四百多年后的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任丞相的郡人周必大退休归故里,在相山诗社的旧址建诗人堂,每年的“春花明媚秋月圆”时节,举行诗会,吉州各路雅士齐聚~堂,其他州县的文人也慕名前来,很是热闹。“诗人堂上客,参拜杜参军”,成为吉州文坛的一大盛举。《庐陵诗存》序云:“自杜司户创诗社而诗学兴,自宋建诗人堂而诗学盛。”
唐代的庐陵人虽然也不乏能文善诗之士,但在全国没有什么影响,只是在唐末五代时期,才有几位庐陵籍的人士在文学界有较大的名气。一个是南唐时的庐陵人刘洞,年少即游学庐山,勤学精思,有时十余日忘掉洗漱,迷于诗作,长于写五言律诗,甚得贾岛遗法,在诗坛上享有盛名。他将诗作献给后主李煜——就是那个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国君。其中一首叫《石城怀古》,诗云:“石城古渡头,一望思悠悠,几许六朝事,不禁江水流。”后主李煜读了,想起六朝时的风云变幻,眼看南唐国势不碾,怀古伤今,感慨不已。后主因此诗触痛了自己的心,就不愿与刘删再见面了,可见刘洞之诗的感染力多么的强烈。北宋的军队围攻金陵,刘洞被困在城内,写诗于道旁云:“千里长江皆渡马,十年举士得何人?”表达了亡国之恨。据传,刘洞最有名的一首诗叫《夜坐》,深受人们的赞誉,称他为“刘夜坐”,可惜没有留传下来,只在《全唐诗》中保留着“百骸同草木,万象人心灵”残句。二是庐陵吉阳、人夏宝松,和刘洞是同时代人。他负有诗名,有不少追随者。他最有名的一首诗叫《宿江城》,也没有传下来,只在《全唐诗》中留下残句“雁飞南浦砧初断,月满西楼酒半醒”等。宋代的魏庆元在《诗人玉屑》中,把这两句诗,看成是写“羁旅”的佳句,望后人学习此诗的写法,说明夏宝松的诗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宿江城》一诗闻名于世,人们以诗为名,把他称作“夏江城”。三是唐末庐陵籍的宋齐丘,辅佐吴、南唐君主,仗义执言,反对割地求和被害。他也是享誉一时的诗人,有三首诗收录于《全唐诗》。唐初庐陵文学已初显端倪,到了晚唐五代便有成就,为宋代文学的崛起奠基。
进人宋代,庐陵的文学艺术开始走向辉煌,达到鼎盛。文化名人层出不穷,从首开风气到蔚成大观,从中兴再起到殿后悲歌,庐陵才俊施展才华,纵横驰骋,像群星闪烁在文坛近三百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壮观。宋代文学的诗歌、词章、散文三个领域,庐陵人均占有重要的位置。
宋代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高峰,令后人叹为观止。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北宋占六家,其中欧阳修是宋六家之首,“三苏”和江西的王安石、曾巩都得到他的奖掖和提拔,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帅,是开一代文学风气的大师,是当之元愧的一代文坛宗师和领袖。他的散文、诗词都成为宋代的楷模,影响到整个封建社会中后期。人们赞誉道,欧阳文忠公一出,庐陵文风大盛。
峡江县罗田西江村(宋属临江军新淦县)的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在北宋时蜚声文坛。他们的政治主张、文学思想与欧阳修基本一致,诗文注重反映现实,与当时享誉天下的苏轼、苏辙齐名,号称“二苏三孔”。黄庭坚赞云:“二苏上联壁,三孔立分鼎”。“三孔”中进士后,历任多处地方官,有政绩,都善文词,诗歌造诣很深,今存《清江三孔集》40卷。文仲的诗构想奇特,诗中有画。如《早行》云:“客行谓已旦,出视见落月,瘦马人荒陂,霜花重如雪。”武仲的诗想象丰富,寄托深远。如《鄂州》诗云:“绿柳阴阴蔽武昌,汀洲如画引帆墙。一江见底自秋色,千里无风正夕阳。暂别胜游浑老大,追思前事只凄凉。贤豪况有遗踪在,欲买溪山作漫郎。”平仲的文学成就最高,风格接近苏轼。如《霁夜》诗云:“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气象阔大,用词精警。《寄内》诗云:“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抒写了别后途中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三孔”为官清廉,为学精深,“天下共称其文”(杨慎《升庵诗话》)。
遂川县雩田城溪岭上村的郭知章,历任北宋朝廷重臣和地方官,经历了王安石变法和司马光执政的变革时期,刚直不阿,屡遭贬谪。他的诗文清奇隽逸,在所任职的州县,上至缙绅,下至一般文士,都很欣赏他的诗文,甚至有为求诗文和墨宝者,不远千里而来。他与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时有唱和,黄称他“诗篇清奇,文语温雅。”郭知章有文集行世,惜乎大都失散,只有地方志谱保留了一部分。如《望远阁》二首之一云:“凭亭四顾浩无旁,洒落闲中气味长,潭阁夜蟾浮玉槛,滩高秋浪泻银塘。云根气人帘栊洞,天未风生砚席凉。极目应天九万里,好看鹏翼快翱翔。”诗句清奇、凝炼,意境深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