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民俗风情择要

家乡区县: 吉安吉州区

民俗是人类各集团的共同生活里具有普遍性的重要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民俗圈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生活习惯、道德、思想、观念,以至心理结构、思维方式无不打上民俗的烙印,代代传承,在一定的范围内共同遵守。甚至政治风暴和战争的烈火都无法消除,根深蒂固地存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当然,民俗文化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交往增多,有的淘汰了,有的发展变化着。17世纪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江西人宋应星在《野议·风俗议》中说:“风俗,人心之所为也。人心一趋,可以造成风俗;然风俗改变,亦可以移易人心。是人心风俗,交相环转者也。”民俗文化像一条无形的链,贯穿于历史和现实、昨天和今天,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

赣江中游的沃土孕育的民俗文化,世世代代在城乡家园之中间传播,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文化交流,许多民俗事像的文化精神和礼仪活动与全国及江西其他地域的民俗是基本相同或相似的。但是,“百里不同俗”,有的呈现出地域特征。《江西通志》曾载:“吉安山雄水秀、人才辈出,地利亦饶,甲于诸郡。”各县市的地方志中民俗风情的描述,多为“崇尚名节”、“性情敦厚”、“勤俭质朴”、“务本求实”、“儒雅多识”等,能反映优良传统美德的习俗风情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世代相传的良风美俗。一些落后的、腐朽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陋习,尤其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维护封建宗法秩序的恶俗,不断地浸染社会风气,毒害人的心灵,注定要遭到唾弃,受到历史的淘汰,但不能不引起警觉。多姿多彩的庐陵民俗,精华与糟粕并存,有的自古流传至今,特择要简述。

一、稻禾信仰

庐陵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民俗风情寓于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和宗法社会形态之中。自古以来,能吃饱肚子是最大的事,而做饭的稻米,不仅一直是庐陵人赖以生存的主食,也是进行交易换取其他生活品的重要商品。因此,有关稻禾生产的习俗,有关稻禾生产、收获、食用等方面的信仰,在庐陵民俗中占据重要位置。

处于赣江中游的庐陵,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吉泰盆地自秦汉开发以来,成为江南有名的“粮仓”。可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的人们,他们所有的生命都面临着大自然的威胁,劳动成果可能在旦夕之间化为乌有。他们别无选择,要生存与发展,使心中的美好愿望不致于破灭,只有沿袭着前辈们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生产习俗,遵循着大自然不变的规律,顽强地走下去。也只能是这样,才能繁衍后代,开辟未来。在生产力水平不高,无法掌握支配大自然的社会里,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是人们普遍的心愿。于是,在以稻禾为主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消灾降福,纳吉驱邪的信仰祭祀习俗。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有些习俗似乎有几分愚昧,甚至带有迷信色彩。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和对平安生活目标的追求,也正是这种愿望和追求,才使庐陵大地春色常在,硕果累累。

刘达志(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