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家丁颖

家乡区县: 广东省高州市

丁颖,广东茂名高州谢鸡乡石塘村人,已故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1912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院长。运用生态学观点对稻种的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农家品种系统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将中国稻作区域划分为地域分明、种性清楚的6个稻作带,并指出温度是决定稻作分布的最主要生态因子指标,对指导生产有重要作用;在国际上首次将野生稻抗御恶劣环境的种质转育到栽培稻种中,育成的“中山1号”在生产上应用达半个世纪;选育水稻优良品种60多个,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为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和品种提纯复壮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每年仍带领科技人员到各稻区实地考察,总结经验,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和科技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是备受中国人民崇敬的农业科学家。

他从事稻作科学研究、农业教育事业40余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著作140多篇,其中《中国稻作起源与演变》、《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反应特性的研究》、《水稻分蘖、幼穗发育的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他组织全国著名水稻科学家55人,主持编写的《中国水稻栽培学》(1961)更是一部反映我国当代水稻栽培科学水平的巨著,也是他生前竭力倡导、身体力行、开展学科大协作的集体智慧结晶。

他办农业教育,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不同层次的教师和科技人才。他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任人唯贤。华南农学院是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与广西大学农学院(部分)共同组成的。在他的领导下,三校师生不分彼此,融洽相处,教师队伍稳定,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这是他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成功范例,也使同行晚辈深受感召。“学农、爱农、务农”是丁颖经常对师生进行教育的一句名言,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他的言传身教,对青年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树立深入基层、艰苦朴素、踏实工作的作风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丁颍,他一生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科学家的良好学风于一身,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农业科学家和教育家。为了继承和发展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在他诞辰一百周年之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别举行了纪念大会和丁颖学术讨论会。经上级批准,华南农业大学还成立了丁颖科学基金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首次用科学家的名字设立“丁颖科技奖”,华南农业大学修建了“丁颖教授纪念室”和丁颖塑像,藉以策励后辈勇攀高峰,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现代化农业做出更大贡献。

123haha(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