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县龙源口镇的南塘村,风光秀美,民风朴素,这里的村民沿袭了先辈们的传统—— —习武防身,这是他们的生存状态,更是他们宗族不可动摇的信念。一代一代地流传,有了打盾牌的阵势,有了后来的盾牌舞。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些太平军受伤流落至永新南塘村一代,被当地村民救起,为报恩,太平军将士把潜心操练的武艺传授给当地的尚武群众,经过不断演化,成了后来具有观赏和健身价值的民间舞蹈。”“永新盾牌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三桂介绍:据《永新县志》和《南塘村吴氏族谱》记载,盾牌在明朝“供习武防身用”,太平天国后传入永新南塘村,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龙源口镇的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解放前,每逢大年三十到元宵期间,当地村民都会打盾牌庆祝,村里年轻健壮的男子不约而同参加表演,受到本村及附近村民的欢迎和喝彩,绵延至今。它集武术、杂技、舞蹈与音乐为一体,动作粗犷、雄健、剽悍,队形变化奇特、壮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极具观赏价值。 盾牌舞是一套传统的、颇具庄严和悲壮色彩的表演形式。其风格特点为动作幅度小、频率快,表演时要掌握“推、挡、搭、架、逼、闪、跌、滚”8字诀。8位表演的武士一律头裹长巾,上穿黑底镶白边胸云花的对襟短衫,下着黑色紧口裤,裹绑腿,脚蹬黄麻草鞋。一位手执带响环的钢叉,扮演将官或敌方骑兵;其余的则一手持盾,一手握刀,一个个强悍威武。2006年5月20日,永新盾牌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