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庐陵科举文化趣谈

家乡区县: 吉安吉州区

明代之庐陵,习经史、应科举之风甚浓。科举入仕是儒生士子的毕生愿望和追求,科举考试则是儒生士子们实现这一追求的唯一道路。由此,科举给他们带来希望、光明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压力和烦恼,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种种风俗信仰便和科举制度相伴而生,成了庐陵科举文化中有趣的一面。

广为人们知晓的竖旗旌表习俗便是明代科举文化的产物。明代社会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和及第者有褒奖旌表的风气,这在家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家族不仅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族人予以经济资助,对“学成名就”者有丰厚奖赏,还有精神上的旌表,揭竿竖旗就是精神旌表的主要方式。族人中凡有中举人、进士者,便要在祠堂前高高地竖起一面旌旗,旌旗被两块一米多高的旗杆石稳稳地固定住,旗杆石上镌刻着中第者的姓名及中第时间。一方小小的旗杆石就是家族的一份荣耀,村里的旗杆石越多,代表这个村子出的人才越多。如今,在庐陵大大小小的村落中,我们依然能看到竖立在祠堂前的长长短短的旗杆石,如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钓源,曾有旗杆石36对,如今有7对依然竖立在祠堂前,虽然旌旗不在,然而那冰冷石头上模糊不清的字迹,却依然向人们诉说着族人曾经的荣耀。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多做好事、多行善事就能及第的因果报应观,是明朝儒生士子普遍信奉的思想。人们相信,多做好事,多行善事,科举中第的荣耀就会降临。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吉水状元彭教还镯的故事。明英宗天顺八年,吉水考生彭教赴京赶考,途中投宿某店,楼上倒水,一枚金钏随水落下,被彭教书童拾得,并未声张。

走了十多天,盘缠将尽,书童拿出金钏,说明原委,想以此抵充路资。彭教大惊,命书童立即返回把金钏交还失主。书童为难,说往返费时恐耽误考试。彭教说考试事小,人命事大。金钏乃女子之物,失去它必引起他人疑心,将闹出人命,金钏不可不还。于是二人急忙回赶,失主正因金钏丢失受辱要自尽,金钏送到,救了她一命。彭教却因此延误了考期。然而,“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这年会试贡院发生大火,九十余举子火中丧生,彭教因误考而幸免于难。会试也因大火延期,彭教考中,及至廷试,竟状元及第。

无独有偶,永丰状元罗伦也流传着一个和彭教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只是考场未失火,罗伦也没有误考,刚好赶上。巧的是,彭教、罗伦恰好是前后两届科考的状元。

这其中或有民间传闻相互交错之嫌,但它却生动地反映了明代庐陵士子及整个社会对因果报应观念的普遍认同。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儒生士子们对自己的品德修养尤为注重,纵观明朝庐陵籍官员,个个不仅才学出众,品德操守也为后人所敬仰。

信梦兆是明代又一特色科举文化现象。有临考的士子做中第梦,也有亲人做科考成功、仕途顺畅梦;有的梦鬼神显灵,托言相告,以助科考成功。还有的认为名字即命运,好的名字会有好的命运,等等。在明代各类轶事趣闻书中,记载的科举梦不仅数量多,且方式五花八门。明代大学士、泰和人尹直在他的《謇斋琐缀录》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吾邑曾迥,当大比之秋,梦抱一小儿,忽见此儿右边又生一耳。少顷,见此儿无两手,以为不祥。语其兄进,进曰:‘又添一耳,耳边添又,是取字。

小儿无两手,是了字。考官必取了,你中之兆也。’已而,果然。”这段话意思是,尹直的同乡曾迥,在参加江西乡试之后,做了一个,梦见自己抱着一婴儿,忽然发现那婴儿右边又长出一个耳朵,过一会,婴儿的双手也不见了,曾迥醒来,觉得这个梦不详。于是将梦说给自己的兄长曾进听,曾进说:“婴儿右边又添一耳,是耳边添又,是个取字,婴儿无两只手,是了字。你这次考试必是取了,此梦是你中举之兆。”后来放榜之时,曾迥果然高中。

浓厚的科举文化孕育出了一大批庐陵才俊,也成就了荣耀千年的庐陵文化。

刘达志(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