渼陂村下元宵节装辇扮书童

家乡区县: 吉安吉州区

 下元宵节送神那天,各房都要出彩辇。按户数多少出,有的一台,有的两台,求志堂人多,出三台,最多那年一共有十一台。不过不是每年都那么多,看当时的情况定。逢十年大庆就多些。彩擎最好看的是小孩子装扮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化了妆,穿着舞台演戏服装,绑在高高的辇架上,拿着道具,摆出造型。我小时候就扮过这种角色。很好玩,也很惊险。

我记得五六岁时,村上下元宵装辇,我扮演了一个书童,印象特别深刻。我村装辇的历史很久了,没有记载哪年开始的。听老人说,清朝中期有个先祖叫梁道伸的,长期在外做生意,见多识广,还花钱捐了个二品官阶。他晚年退居村里,认为下元宵喊船送神还不大热闹好玩。他想起外地有一种叫“抬阁”的游艺节目,就在道光初年请人制作出一台辇架,叫四方辇,到现在将近两百年了。早期的彩辇结构比较简单,高约3米的木架,绑坐在辇架上的小孩人数为3人,由4个大人抬着游走。后来,增加了表演的人数,七八个小孩。人多了就推着前行,还可以平行转向,这叫台辇。再后来,人们认为还要增强惊险性,就借用织布绞纱旋转乌叉架的形态,做了“乌叉辇”。我在台擎上扮演书童,其实是坐在块架起来的板子上,有靠背,绑着身子,套上长袍遮住了下半身,好像是站着。

坐在台辇上离地面有三四米高,看到下面密密麻麻的人头,很好玩的。

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被选作书童?长大了听说,装辇扮人物先是要挑小孩子。据说各房要按指标选择,每年轮流。首先要选福好命好的,父母兄弟齐全。再就是看长相,按照出彩辇的表演要求,扮书生的就要清秀一点的,扮猪八戒的就要粗壮点的。但都要胆子大的,悬空站那么高,在“乌叉辇”上的还要上下转动,更要胆大。我有三兄弟,小时候可能还可爱,就选了我。在被大人抱上辇架之前,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去拉屎拉尿,怕时间久了有屎尿无法下来。爸爸带我在祠堂里向祖宗下跪磕头,装香烛打爆竹,很是热闹。不记得是怎样巡游的,只是有件事至今没忘。就是装辇巡游要一两点钟,这么久的时间怕辇架上的小孩口干或饿了,大约游了一半,大人就准备削了皮的荸荠,用小竹条穿成一串串,挂在长木杆上举上来,我们伸手取下来吃。那荸荠又脆又甜,好吃得很,游一段路就等吃一次荸荠,想起来真有趣。

刘达志(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