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立县至今的1815年间,县名曾先后称过遂兴、新兴、龙泉、泉江、遂川。在这5个县名中,称为“龙泉”的时间最长,达985年,占建县时间的一半有强。在这1815年里,县治曾4徙5址。万安县五丰云洲、雩田镇中洲、瑶厦乡小溪、泉江镇水北桐木堪下,曾先后为县治所在地。2009年恰逢建县1810周年,世盛县强,县治又回迁泉江镇水南。巍然矗立的县行政办公中心,昭映着遂川的蓬勃发展。
历史上的泉江水北县城历经宋、元、明、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达975年,历史最为悠久。春秋代序,物换星移,但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位县治北迁的功臣——何嗣昌。
何嗣昌,苏州人,进士。宋明道二年(1033年)以寺丞出任龙泉县令。何嗣昌到任后,轻装简从,遍访四乡,了解县情。不久,他在一篇述记中这样写道:“(龙泉)地僻而险,俗尚勤俭,士清慧而文雅,农专力于耕耘,工鲜务为精巧,商少出于远方,男婚女嫁多从幼而纳聘,祭礼丧仪唯随有无从宜,此一县民情之大凡也。”这,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县情的熟悉,也流露出他对山清水秀、民风淳朴龙泉的涓涓爱意。
何嗣昌到遂川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县城从水南搬迁到水北。上任次年,他就上书朝廷:“当年设县立城未卜地之善,止周回三里,高仅八尺,规模陋隘,或葺(茅草覆盖)或圮(坍塌)。地势低洼,水涝频发。间有萑符(盗匪)之患,蹂躏我邑人,傾败我室庐,……民之荼毒何?”当时在水南慈云寺址(现行政办公中心附近)的县城,“未卜地之善”:一者,规模隘小,难以适应衙所、民居、市场的发展;二来,土夯城墙矮小,护城河浅隘,常遭盗匪骚扰;三者,更为头痛的是,地势低洼,排涝设施几无,每遇春夏暴雨,积涝成患,城民哭天怆地。可当何嗣昌提出县城迁址后,立即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其中大多人认为,搬迁工程浩大,库银难以支付,增加民役,民众起愤。也有认为,搬迁在理,但先维持现状,待银库充盈时再说。更有的说,城治为堪舆(风水)先生所择,气候上佳,若易址恐有碍一县之气运。等等。可何嗣昌主意坚定,力排众议。他召集地方乡耆,晓之以理,凝聚共识。经究心择地,周详审视,认为水北桐木堪下“气象高敞,胜于南方,可为县治”。
在何嗣昌的精心主持下,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一座建有长448丈、高1丈2尺的砖砌城垣,阔2丈、深5尺的护城河,县衙、学宫、胥吏宿舍、鼓楼、官仓等应有尽有的龙泉新县城拔地而起。新迁县城共费银一万八千两,均由官费支拨。从此,奠定了这座千年古城的基础。泉邑人心感激,咸乐新迁。 县城搬迁后,何嗣昌接着又组织创建遂川江浮桥,沟通了县城南北交通。他还倡民筑大丰陂(古南澳陂)、蜀水陂等水利工程。何嗣昌在任17年,勤政于民,政绩显著。任满离去时,邑人商议要给他建“生祠”,他得讯后,坚决制止。他离开龙泉时,四邻乡民鼓乐相送。人们为记其功,后曾立“遗爱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