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经音乐发源于四川省蓬溪县,其创始者为刘安胜和卫琪。
刘安胜,南宋蓬溪县人。乾道四年(1168),在四川省蓬溪县宝屏山(今赤城山)玉虚坛撰成《文昌大洞仙经》5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形成了闻名中外的洞经音乐,刘安胜是洞经音乐的开创者。
卫琪,元人,号中阳子,隐居蓬溪县蓬莱山。幼好道术,洞测玄妙,曾任南平綦江等处军民长官。元初,卫琪在东蜀蓬溪县蓬莱山注释刘安胜《文昌大洞仙经》。元代至大三年(1310),卫琪将其《文昌大洞仙经注》进献给元武宗,受奖赏,声名大震。其书在全国广为流播,成为云南、四川等省洞经音乐的主经。卫琪为洞经音乐的产生和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明代河南巡抚、邑人杨作楫在《修建石鱼山书院记》中云:“蓬莱山中阳子曾注解《大洞仙经》。”这是最早记载卫琪在蓬溪县蓬莱山注释《大洞仙经》的文献,载入了清嘉庆本《四川通志》。
洞经音乐是音乐的活化石,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