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去世的习俗

家乡区县: 江苏省射阳县

从出生到去世的习俗

孩子出生,要请聪明的男孩走进产房探视,称之“踩生”。孩子出生第三天,叫“三朝”。东台、大丰一带则称之为“喜(洗)三”。“三朝”要办“三朝饭”,除了收生婆可以大摇大摆上桌,亲友们不能空手,要在“月子地里”送上“月子礼”。孩子出生一个月称“满月”。这时办酒席答谢送“月子礼”的亲友,称之为“满月酒”。孩子出生一百天,称“百日”(音“露”)。出生后第一个生日叫“过周”。西乡叫“瓦周”。东台、大丰一带叫“抓周”,老范公堤东有的还称“年基”。形式多样,说法不一。但有一点相同:聚餐,送礼,通常以外婆,姨娘,姑妈礼最多,最重。俗称“姨娘鞋,姑子袜,一直过到八十八。”“抓周”时,一般要拿出一些东西让孩子“抓”,这种仪式叫“岁盘”。民间的办法是:用14种物品放在竹筛里,然后让婴儿坐在中间,听其自由拿取。如拿到书代表文人学士,拿到印代表做官掌权,拿到钱币代表富裕,拿到葱代表聪明……,不一而足。

盐城人重视过整生日,从10岁到40岁。男做三十,女做四十。由岳父母替女婿做生日,俗称“拔穷根”。盐城历来有“四十岁不发,则穷根已定”之说。

女儿出嫁后第一次在婆家做生日,娘家要备寿桃、寿面、鞭炮等礼送到男方家,以示庆贺。另一个目的是“交生日”。其中的潜台词就是,我们来过了,以后就该你们了。

一般把50岁前称为“做生日”,50岁之后可以叫祝寿了。80岁之后做整生日要提前1年,名曰“做九不做十”。主家要置办“寿碗”,祝寿之时,“寿碗”往往一抢而空。中国古代有所谓五福之称,讲的是5种人生理想:寿、福、禄、喜、财。寿

为五福之首。之后民间的说法是福、禄、寿、喜、财。中国人为长寿没有放不下的事情,没有没干过的事情。

做寿就有寿礼,寿诞又是寿礼中重要的一环。富有之家往往大开宴席,款待来宾,贺寿者自然少不了寿礼,如寿桃、寿糕、寿画、寿烛、寿屏、寿联、寿面、寿彩、万年伞等。每人少不了吃一碗“长寿面”。穷苦人家,许多排场和规矩就免了,但一碗“长寿面”还是一定要吃的。做寿时,宾客要在寿诞前一天登门,主家设宴待客,名曰:“吃暖寿酒”。正日那天,当然免不了大快朵颐。

男娶女嫁谓之婚姻,在婚姻过程中,有许多礼仪习俗。它是我国古代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汉族社会生活中的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分饮酒礼、士相见礼)之一。自周代起,就形成了婚俗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以后的各朝各代各地虽在做法上有所变通,但万变不离其宗。

今天的盐城人仍然对婚俗情有独钟,他们仍然按照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操办婚事,其一丝不苟,其排场豪华,让人叹为观止。

不信您瞧。不请媒人,这婚事难成。请了大媒,成了姻缘,那媒人又被冷落一边,此所谓“姑娘入洞房,媒人踢过墙”。请了媒人,然后自然是相亲。相亲之后就“发口语”,要不怎么知道男女生属是否相配呢?没有相克的危险,就能下“红订”了。“红订”只有一张纸,但仅有一张纸是不够的,还不保险,男方需给女方“下礼”。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女方的心才稍稍坦实一些。刚刚心里轻松了许多,男方又急不可待地来“送日子”,想“早生儿子早得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嫁吗?嫁!男女双方忙得不亦乐乎,又是迎妆,又是铺房,还需催妆。进入“正日”,也叫“男日”,就苦了新娘,她“守着富贵”,两天不能吃饭,喝水,只用一点桂元茶保本。然后又被“捺性子”,又要“跨火盆”,还要“搂猪食缸”,吃“暖门酒”,喝“富贵茶”,听凭人家闹新房和捣窗户。“盐城人家嫁姑娘———摸黑进门”,这讲的是“催妆”;“闹新房无大小”,这说的是或文闹或武闹的闹新房。闹了新房,这喜事还未有穷期。“三朝”,就是“正日”的后天,新娘要下厨做菜,亮一手绝活,震一震婆家人。男女成亲,当然,男女双方的家庭、亲友也就成了亲家。亲家不知谁大谁小,不知亲情远近,当然要“会亲”了。“会亲”然后“回

门”。记住一条:“月内不可空房”,再记一条:新

娘未满月,是个“红人”,不得到邻舍串门。当然,这繁文缛节的正面教育意义也许就在于,记住婚姻,珍惜婚姻,而且刻骨铭心,直至地老天荒。

如果说盐城婚嫁习俗繁琐而热闹,那么丧葬习俗更为讲究,更加悲伤。人生的谢幕自丧葬始。这是人生的最后一幕,当然要好好地排演一番了。一个人“走了”,会有人为他送终、停灵、守灵,而且至少三天两夜。孝子贤孙戴孝自不必说,有的还要披麻戴孝。亲友“吊丧”不能空手。亲人“铺堂”,不能走同一条路回来。

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于火化这种葬法了,而在过去,多用土葬。土葬用到棺材,对这样的木盒子,盐城人有多种说法。预先为老人打好的棺木,称“寿材”;活着时制作的棺木,叫“喜材”;人死后被抬进棺材,是“穿材”,这里一点含糊不得。“入殓”了,要“整容”,要“封丁”。大出殡时,亲友浩浩荡荡,鼓乐四起,一显哀荣。

入土还未安。嫡系晚辈第三日还要去墓地,焚化纸钱,供饭祭扫,修整坟墓,此所谓“复山”。“复山”还不算完,历经三年的漫长的祭祀活动又开始了。自“头七”到“七七”,逢七均烧纸祭祀。在所有的“烧七”祭奠仪式中,以“六七”为最隆重。这天,儿孙乱蓬蓬的发须终于可剪刮了,媳妇们也可以“绞脸”了。亲人们终于又现出他们或硬朗或清秀的面庞。

然而这丧期还未完,直到第三年“捧脾子”,脱去孝服,这才算“除灵”

陈兰兰(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