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习俗

家乡区县: 江苏省射阳县

和小毛驴了。民谚曰:“东桥的驴子认得路”。

船到桥头自然直。船在水上漂,河在桥下过。造了船,自然也会造桥。造桥关系到方圆百里百姓的通行和安全,当然又是神圣、庄严的一件事。

时光倒回百年前的清代,那时富贵人家外出,大多坐船,坐轿,骑马。一般人是步行,三、五十里,带上两块饼,一个水葫芦,拔脚就走。妇女回娘家,会受到优待。丈夫不是用小车推,就是撑船送。民国之后,六合车、黄包车、自行车、轮船陆续出现在乡村小道,街头巷尾,江河湖荡,人们外出方便了。再后来,到了六、七十年代,公共汽车通行,自行车普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改革开放之后,轻骑、摩托、助动车、小轿车驰入寻常百姓家,盐城人终于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民俗来自生活,同样也来自生产劳动。经过千百年的锤炼,盐城人在烧盐,打渔、种地收割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生产习俗。这些习俗既浸透了盐城人辛酸的泪水,又是盐城人智慧的结晶。一代代人因循着这些习俗去劳作,往往能带来平安吉祥,收获丰收的喜悦。

相传,境内煎盐的发明者虽被皇帝尊如神,盐民们称之为“盐盘大圣”。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一带的灶民,当然不能忘了自己的老祖宗。每当一年的农历三十晚上,盐民们都要在烧盐的锅灶上,摆上酒肉,焚烧黄元、香烛,朝拜“盐盘大圣”。除了大年三十,正月初六是盐的生日,盐民们也是要为盐过生日。年年如此,概莫能外。

烧盐离不开好天气。盐民们总是起早赶晚地观察天象,如果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大家必定手舞足蹈,庆贺一番。

渔民出海打鱼要举行“满载会”,喝“满载酒”,“开网眼”,祭拜龙王。或者搭台唱戏,敬神消灾。开船要选好日子,习惯是农历每月初六,十六两天,谓之“六潮水”,有“六六大顺”之意。开船要喝开船酒。出海前在船上举行祭祀活动,然后聚餐喝酒,一醉方休。下河捕鱼,船主也要点烛烧纸,放鞭炮敬河神,以“取彩利市”。第一网网到的鱼,船主仍然要搞一些祭拜仪式,不可忘乎所以。建湖渔民在开网后第一次吃鱼,也只吃半边。留下半边抛入河中,回敬河神,所谓“撒网掏鱼,吃一半,留一半”。

当渔船满载而归时,女人们是不能上船的,渔网、船绳也是不能跨的。“接港”,下鱼,是“女的前面背,男的光身推”,一出男欢女爱的场景。

水网地区,栽种水稻,也有讲究,清明前后一定会浸种,撒种。第一天起秧叫“开秧门”,“开秧门”这一天要放鞭炮,祭天地,亲友同喝“开秧酒”。一家插秧大家帮,秧田插完,主家一般也要招待亲朋,这叫“关门秧”。

陆地上的居民以砌房为要,水上人家则是造船第一。民间造船一般按主人的姓氏、属相、生日时辰,对照天干地支选定良辰吉日。开工要祭拜天地,设宴招待木工,喝“开工酒”。

开工造船,“上栏”、“开眼”、“起名”、“接水”,每一道程序主家都不可含糊,一着不慎就可能给主家带来灾难,那就出大事了。

请阴阳先生确定桥址、走向是免不了的。给工匠的“保命钱”也是少不了的。开工之日,备猪头三牲祭拜鲁班师爷和河神也是少不了的。闭龙口和剪彩通行时举行仪式更是少不了的。只有做了这几件事,每个人似乎才心安理得。这也许就是民俗的力量。它给人压力,又给人动力。生产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生活是需要游艺娱乐来愉悦身心的。盐城人既能创造生活,又会享受生活。健康、文明的游艺娱乐活动在盐城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并因此形成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陈兰兰(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