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人的主要游艺娱乐方式,不外乎淮剧、杂技、舞蹈、吹奏和庙会等。
盐城市区,或者是乡村田头,码头边,工地上,校园里,农家院落,每逢有淮剧或杂技演出,观众总会乐此不疲地观看。演员声情并茂,闪展腾挪,观众掌声雷动,如痴如醉。今天,盐城的许多小学生都能唱上几段淮剧,因为淮剧音乐已经被写入了他们的乡土音乐教材。盐城人唱淮剧、玩杂技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艺术的芳香渗透在他们的血液里,影响着他们的劳动和生活。
台湾盐城同乡会秘书长薛鸿钧先生曾经这样吟唱:“淮剧是我故乡的风/淮剧是我故乡的云/……外语乡音都听过/唯有乡音最动听/……乡音中有淮腔淮调'八段锦'/乡音中有'九莲十三英'/乡音中有艺苑传芳众明星……”
如果说海盐文化和水绿文化是根植于自然的沃土,它们一沉郁一飘逸,那么铁军文化和淮剧杂技文化则是来自社会的创造,它们一刚强一优雅。盐城四大文化名片天造地设,刚柔相济,这是自然的馈赠,也是盐城人心血的结晶。
何谓淮剧杂技文化呢?一般来说,淮剧杂技
文化是盐城人在长期的艰苦生活中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的态度,他们在生活无着时谋生,在生活安逸时自娱,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这种文化表现了盐城人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不会向恶劣的生存环境低头,他们永远都在追求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因为淮剧杂技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盐城人在地域文化的发展长河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淮剧和杂技是江淮平原上两朵艺术奇葩,它们和老虎一起已被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生根发芽要归功于盐城市建湖县。淮剧原称江淮戏,建湖县本是淮剧的主要发源地。淮剧流行于江苏、上海、安徽、台湾等省市,久传不衰。最初它是从农民和盐民的劳动号子、民歌、民间说唱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饱含乡土风味的秧歌、田歌和号子抒发出盐城人质朴的情感,并逐步演化为淮剧的雏形。
开始形成的叫门叹词,是过去的穷苦农民和盐民一路沿街乞讨时到人家门口唱的。盐城等地位于江淮流域,每遇灾年,人们被迫大批外出逃荒,流浪的人群中常常可以见到一些民间艺人,唱门叹词也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明代以来,盐城这个地方“香火”比较兴盛,香火做完后,为了娱乐群众,就唱一会戏,叫作“香火戏”。唱香火戏,也唱门叹词,两者融合,一门新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淮剧就这样诞生了。
淮剧艺术,经过不断地交流实践与创新,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的成果丰硕,设在盐城的江苏省淮剧团和盐城市县的13个淮剧团陆续发掘整理和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戏和古装新戏,现代戏的创作更是继承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四军的文化传统,长期走在全国各剧种的前列。
1953年,“江淮戏”被正式更名为淮剧。建国后几十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观赏过淮剧,并亲切接见演职人员,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怀和鼓励。省淮和市淮等表演团体,屡屡在全国和省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奖,为盐阜老区和淮剧艺术赢得了荣誉。2005年12月29日,为纪念淮剧诞生210周年,淮剧进入上海100周年,上海大戏院特地在建湖举办了一场淮剧寻根演出,盛况空前。尤其值得一说的是,现代淮剧《太阳花》从它十多年前面世的那一天起,先后演出700多场,获得多项大奖,深受观众的喜爱。今天,在经过全新打造之后,新版淮剧《太阳花》又入选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这让盐城的淮剧艺术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