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次的继续介绍美食。
粯子粥
主要原料是用小麦或玉米磨成粉,再配上一点苏打,和水煮沸而成,是当地居民的早餐最常见的主食之一。酷暑之时喝上一碗冰凉的籼儿粥却是最好的感觉。若在粯子粥里加入五谷杂粮、冰糖红枣,或是煮上几个红薯,或放入几个手捏的米粉疙瘩,即可耐饥,又更有一番滋味。
油摊烧饼
粯子粥不耐饥。因此要喝粥吃油摊烧饼。此饼的做法很简单,但要做得好则不太容易:摊制时先将面粉和成糊状,然后用中火将锅烧热,接着倒入适量面糊,用锅铲将其摊成薄如纸的薄饼。待底部将脆未脆之时,浇洒上一调羹豆油,再撒上适量盐和葱花并将其摊匀,片刻后用锅铲取出置于盘中。此时饼的中间酥脆,四周糯软,用嘴一咬可谓是软脆适度,满嘴喷香。再佐以糯滑甜爽的粯子粥,真有点“朝食之,夕死可矣”的感觉。摊饼前要先向锅中放油,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面糊会溜到锅底,摊不开。少了,饼子朝下的一面焦了,朝上的还没熟,再说出锅时还极易支离破碎。
摊制此饼最好是用烧柴草的大灶(锅热得均匀)。整个过程要动作麻利,火候要得当。火大了容易焦,火小了饼又不脆。这是有点讲究的。
涨烧饼
每到八月半,故乡家家户户涨烧饼。相传,很早以前,故乡人很崇拜月光菩萨,因菩萨吃素食,故用面粉、芝麻、豆油涨成一个圆圆的像月亮一样的烧饼,在月亮出来之前,院内放一小方桌,摆上涨烧饼、柿子、水碗,敬上香,让月光菩萨保佑人间百姓幸福平安。月亮出来后,全家老少伏地磕拜。此时,月亮的投影映照在水碗里,旁边就是涨烧饼,寓意月光菩萨正在品尝这一人间美味。
涨烧饼是一种典型的细工慢活,掌握火候非常关键,火过猛易焦,缺火又夹生。将面粉和酵母粉调匀,加入几粒糖精,用水调成软面团,放在大盆里醒半天。铁锅烧热,锅四周擦上豆油,将醒好的酵面倒入锅中,表面洒上炒香的芝麻,锅膛内用细火慢慢煎,火温不能太高,最好用稻壳作燃料,不见明火,只见满锅膛火星。看到锅内豆油耗去了,再沿锅四周淋上少量豆油,确保烧饼不涨糊或粘锅。小点的烧饼要耗费六七个小时,大点的要耗费十几个小时。一般小点的涨烧饼有五六斤重,大的可达半尺来高,有十斤八斤重。涨出的烧饼两面总是黄灿灿的,别说吃,看一眼都是享受。
刚涨出来的烧饼入口松软壳酥,有股浓浓的豆油香味,切下来可见里面如蜂窝状或絮状。放到通风处可自然保存半个月不变质,早上盛一碗糁子粥,切一块涨烧饼,夹着老咸菜,那真是神仙般的日子。不过,那个年代好东西总要省着吃,要不今天吃完,明天只能翘着嘴巴喝薄粥了。大人总是舍不得吃,往往刚刚涨出来时切一小块尝尝鲜,就得留给惯宝吃了。
老家人对做贼的深恶痛绝,唯有中秋节这天小孩可以做回贼,偷什么?自然是偷人家祭月光菩萨的涨烧饼,被偷走了还不好骂人,这是故乡自古传下来的规矩。中秋的晚上,大人自然安排小孩搬张凳子坐到涨烧饼旁,看守着祭品,一旦被人将涨烧饼偷走了,就意味这个中秋节吃不成这种美味了,故小孩看守时也卖力,不敢离去半步。
泰兴地处长江之畔,长江三鲜(鲥鱼、刀鱼、鮰鱼)、桥丁鱼、草鞋底、红眼鱼、河豚鱼、江鲢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餐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河豚鱼因其特有的神经毒性,更有“拼死吃河豚”之说,然而吃河豚的仍然大有人在。但正宗的江鱼是可遇不可逢的(至少提前一周到渔船上预订,且不保证品种齐全!),而且价格贵啊,不是吾辈能经常享受的佳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