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庄稼会”

家乡区县: 光山县

信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内的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现保存有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20余处。商周之时,这里群雄四起,曾有申、息、弦、黄、蒋、蓼、赖、江等诸侯国。西周时,属申国,曾为申伯的封地。春秋属楚冥厄地。秦置南阳郡义阳乡。汉为义阳乡址。三国,魏文帝黄初年间,名叫仁顺城,后为义阳县治。晋初也为义阳县治。隋改义阳郡,唐改为申州,宋为义阳郡。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太宗赵光义的名讳,改义阳为信阳。古文“信”与“申”同,改称信阳与申国故地有一定关联。元、明、清至今,一直沿用信阳这个地名。信阳的名称,已经用了一千多年。如今,老祖宗留下来许多的风俗习惯仍为我们信阳人所传承,并且发扬光大。其中以各类庙会最为盛传,以下便是我们信阳古城五大庙会的介绍。
1、城乡庙会。庙会又称庄稼会,其形成的物质条件是集市,其次是宗教文化背景。建国前,信阳各县城乡寺庙众多,各寺庙皆定期举行登祀神佛敬佛香,名为香火会。有些香火会逐渐变为“庄稼会”,即庙会,届时,农工商皆定期赴会,参加贸易,同时亦举行相关的文艺演出,如舞蹈、戏曲、花会等。传统古会(庙会、香会)是集会贸易的一种形式,但比通常的逢集贸易规模大,商品多,多在麦收前农闲时举行,并有鲜明的季节特点。一般来说,正月、二月举行的古会以烧香、玩灯为主;三、四月举行的古会以出售麦收工具和交换农副产品为主。庙会会期少则1天,多则一周,大多数为3至5天。
新中国成立后维持原有集市及庙会。“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出“赶大集”,强行并集,这些庙会 基本上停止了活动。如潢川县由建国初时集市56个减为43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集市的发展,先后恢复和开辟集市32个,至1986年潢川县全县集市已增加到75个。同时逐步恢复了一批传统庙会。
20世纪80年代的庙会均为单纯的以物资交流会。但近年来,有些地方的庙会,文艺活动较为活跃和突出。例中,每年农历3月新县乌马潭庙会,吸引了鄂、豫、皖地区数十万人前来进行商品交易及文艺活动,成为豫南特大庙会。一般的庙会均有固定地点固定时间(会期),但是也有的像信阳市浉河区物质交流大会那样。配合地方需要,改变会地址期,收到预期效果。

喻小彤(2015-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