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还记得自己的小学数学书吗?
那如果你要买鸡蛋,10块钱9个,你要买18个,得掏多少钱?
你是掰手指头呢,还是弄根小棍在地上画道道,一个鸡蛋你画一道?
还是掏个手机出来,从数十个app中找到计算器,然后输入18/9 × 10,然后按等号?
都不是?居然是……高大上的心算?
记不住,是因为没有把思维方式学到手;学到手,就会像小学学的心算一样,至今难忘。
至于小学数学书的具体内容……记住?记住你就是傻子。
忘了那些垃圾吧。你已经得到精华了。不要做买椟还珠这样的蠢事。
————————————————————
其实,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这些看似高大上的知识,也是一样的道理。
上面的推理、黑�%;3字,都是糟粕。
真正有价值的,是通过它们教给你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换句话说,真正把书读透了,你会在脑子里建立起一个“认知模型”——这个模型就是对某个领域的认识。
——书的确是忘了;但模型却在读书的过程中得以建立、更新、完善。
——模型就是珠子,就是精华;至于书上的具体措辞,那只是用来载送精华的传输介质而已。
——好的作者/作品,或者能给你输送更多、更好的精华,或者是输送精华的方式(说话技巧)更加高效,或者兼而有之。
——你可以吸收作者输送的精华,也可以学习作者输送精华的手法;甚至,还有的作者会用非常精妙的手法给你灌输垃圾。
——具体吸收什么,你必须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取舍原则:若没有,自然只能怎么读了,就怎么忘了;甚至被人用些精妙的手法,往大脑中灌满垃圾(也就是所谓“拿自己的大脑当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
如果你真的把中小学课本读透了,那么就应该熟练掌握了正确建立、维护、更新自己思维空间内的“认知模型”的基本技巧(对现代科学来说,就是”实证“二字,以及基本的数理逻辑)。
但如果没有……
幸好,遗忘是一种非常好的解毒剂。
你应该感谢你的脑子居然会自作主张的帮你忘掉那些垃圾——没有理解的错误的垃圾,和没有理解的正确的垃圾:不管结论错误还是正确,它们都不是你的,你也不可能把它们用到正确的地方,所以,它们都是垃圾(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民科”:他们可能死记硬背了关于牛顿力学、相对论的某个正确结论,但却把这个结论用错了地方;然后,他们就拿着令人瞠目结舌的谬误,却坚信自己应该得到爱因斯坦的地位)。
如果你把数理逻辑掌握的比较实在、同时又通过读书建立了较为准确、完善的认知模型,你甚至可能得到人群中极为稀少的“判决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
这种能力能让你通过读书来正确更新、升级认知模型的效率倍增;剔除那些滥竽充数甚至误导性信息的效率也倍增。
而更好的认知模型又反过来增强了你的判决性思维能力……
一个人,认知模型的精确、完善、自洽程度,代表了他现在所达到的高度;而维护、更新认知模型的效率,则决定了他的潜力。
——————————————————————
有没有一个完善、自洽、准确的认知模型,就是区分”领域专家“和外行的根本所在;这个模型的正确程度、达到的高度、覆盖面,则对应了领域专家的水平、能力、特长。
——领域专家不是”字典“(参考文献、专业经典、词汇表、公式等等),也不背“字典”;工作中,他们甚至离不开“字典”:换句话说,他们读书,一样是读一本忘一本。
但,和普通人不同的是,普通人看专业文献,看一行是一行,看一句是一句——或者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到一块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彻底的外行);或者一句一句知道什么意思,但连到一起是要做什么、为什么能这样做、为什么别人就能想到这样连起来用,就完全摸不着头脑了(有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但没能建立成体系的认知模型)。
而领域专家呢,对他来说:
——专业文献的每一行,都可以用来印证、更新他头脑中的认知模型(可能有时会无法取舍,需要另外建立个等待考察的临时模型,有确切证据时再合并);
——需要做什么时,他也可以推动模型,再借助”字典“,迅速创造出解决方案;
——甚至,如爱因斯坦一样,仅凭着基本的数理逻辑、经典物理知识和一支笔,反复推动自己脑中的模型,寻找并审视各个角度的不同推论的反常/矛盾之处,思考什么是真实:最终,竟活生生的把相对论给凭空“抓”了出来。
——————————————————————
所以,担心记不住,是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东西,所以只能被动的背书、做题——拼命的啃装知识的盒子,却对知识视而不见——然后再全部忘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