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悬棺

家乡区县: 重庆市奉节县

 

悬棺,在三峡一带,因为地域不同,有的又叫做船棺、岩棺。 瞿塘峡的棺木峡、风箱峡,大宁河巴雾峡、滴翠峡,大宁河上游巫溪县境内的荆竹坝,西陵峡中的兵书宝剑峡,九畹溪等地都有悬棺。“船棺葬”是巴族的独特风俗。对古人实行悬棺葬还有数种解释:一说是借音“高棺”(高官)以保佑子孙后代富贵;二说是为了保护先人的尸体,不让人兽侵犯;还有一种说法是濮人子孙为了尽孝,(在父母亡故后)“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

悬棺简介编辑在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和重庆巫山大宁河小三峡悬崖峭壁之上,有无数具悬棺,有单棺,有群棺,有的似木船,有的似风箱......。过去,这里流传着:“三峡大宁河,岩上有棺材,金银千千万,舍命难得来!”棺材内到底有没有金银,棺木是怎样搁置上去的,无人知晓,成为千古之谜。在今天,三峡悬棺之谜,已经被揭开!

 

2悬棺历史

 

利川民俗专家谭宗派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三峡悬棺的研究。数十年来,他先后走遍巴东、利川、奉节、巫山等地,对当地的悬棺进行考察和了解,并撰写了大量的文字资料。通过研究认为,悬棺大多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遗迹。那时,由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古人就选择了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作为葬身之处,当时的人坚信:"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棺椁放置在几乎与水面垂直的天然岩洞中,以示趋吉和尽孝之意。[1]

3悬棺成因编辑

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凿路将棺材搬上去然后再将路毁掉;第二种认为是趁涨水时将棺材送上去;最后一种观点,用木制绞车、绳索、定向滑轮等工具,把棺材吊进去。

4表现方式编辑

悬棺葬的表现方式经专家归纳有七种类型:一是“木桩架壑式”,将棺木一头置于天然岩洞或者岩石裂隙之中,另一头则架于绝壁的木桩之上。二是“天然洞式”,将天然洞稍加修整或填平,然后置棺其内。三是“人工开凿横式”,人工在临江的崖壁之上开凿长方形横龛,大小宽窄以容一具或两具棺木为宜。四是“人工开凿方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宽1至1.5米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内。五是“悬崖木桩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横向2至3个小方孔、嵌入木桩,然后置棺其上。六是“崖礅式”,在临江悬崖峭壁上有突出或凹下的岩石,因其厚重而又平坦,稳度大,或称“岩礅”或“岩缝”,将棺木置入其内。七是“岩缘式”,在海边陡峭的崖壁上找有突出的狭窄岩缘,形成天然平台,置棺其上。

5悬棺文化编辑

谭宗派认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地区,人们的丧葬有过不同形式。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巴人聚居的峡江地区就已出现悬棺这一丧葬形式。“弥高者为贵”,古代巴人认为对死者安葬得越高,越能体现对死者的孝敬,并且可以在今后的时间里不需要再行祭奠。于是将死者的尸骨置于木匣内,或将尸体置于棺材内,安放在高处。

相反,有人认为悬棺葬正是落土葬习俗的自然发展,具体而言,它与新石器时代的土葬墓有密切关系。当时我国的土葬墓遍及全国,包括文献记载的悬棺葬地区和考古发现的悬棺葬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洞室墓和独木舟船棺的萌?。悬棺岩洞墓的出现,实质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变化。

也有人认为施行悬棺葬是“孝道”的表现或是为了追求吉利。把高山险峰、崇山峻岭视为生活的依托,或因其难以接近、难以触及而产生神秘感,进而把它作为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顶礼膜拜,所以他们便把死者的灵柩置于高山峻岭的崖之间。

 

三、三峡悬棺葬的地域特色

三峡地区悬棺葬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同中国南方各地的悬棺葬相比较,即有其共同性和许多相似之处,也具有其个性,亦即鲜明的三峡地域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悬棺葬类型上多为自然选择,形式较为单一。由于三峡大峡谷地质结构多为石灰岩,经水溶和渗透后呈现出“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两岸多奇峰峭壁、怪石嶙峋、溶洞迭出,所谓“夷山多名洞”便是三峡地貌的写照。因此,三峡的悬棺葬一般都选择在自然洞穴,而少见有人工开凿式、悬棺木桩式等其它类型。选择不需加工的自然洞穴(溶洞、岩壁间缝隙)作为悬棺葬之地,反映了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原始性与古朴性,与新石器时代的土坑葬更为接近。

(二)悬棺的棺木多采用整木挖凿而成。由于古代三峡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古木参天、古人就地取材为棺。悬棺棺木的简易加工和制作粗糙,也表明当时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尚处于落后的农耕时代,距今年代较为久远。

(三)在悬棺的放置方法上因地制宜。悬棺的棺木是如何放置在数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之间的洞穴里?这一直是古今学者苦苦探解的一个谜。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有的甚至不惜财力做实地模拟实验。有堆物说(即在悬棺下堆积石土或它物以升高)、云梯说(类似古代战争之攻城)、地貌变迁说(认为古代江河水位高于现代,距悬棺葬处距离甚近)、栈道说、“悬索下柩”说。很明显,人们推测的许多悬棺置放方法,都是不切合三峡地区悬棺葬实际的,地貌变迁也难以解释,因为三峡地区自有人类聚居历史以来,未见有如此高水位记载。据现已发现的三峡地区悬棺葬来看,宜昌学者刘不朽同志认为:三峡地区悬棺在放置方法上采用“悬索法”的痕迹十分明显。最近在秭归磨坪乡发现的悬棺洞穴中犹遗存有一捆绳索,便是“悬索法”的重要痕迹。现代一些进入三峡悬棺中“盗宝”者,均采用从崖上悬绳索下吊入洞而取得了成功,也可以作为佐证。还有一点值得引起重视,那就是“悬索法”乃是三峡山民们惯用的古老传统作业技术,至今山民们在悬崖峭壁间采药、砍柴和劈岩筑路时,仍在普遍使用。当然,这也与峡中民族剽悍、勇敢的素质有关。“栈道法”(即在岩上凿孔架木作栈道)亦有数例。有学者推断:瞿塘峡南岸的“孟良梯”(现存65个方形凿孔)可能是通往悬棺葬洞穴的栈道,因为附近有吊槽、粉壁堂、盔甲洞等多处悬棺葬。但即使用栈道,也还须用绳索辅助。总之,“悬索法”似可破解三峡悬棺“悬”入悬崖绝壁洞穴之千古悬念与悬案。

 

四、三峡悬棺葬的年代

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年代,在上述论述中已显端倪。通过悬棺遗存物品和碳14测定,大致可以确定其安葬年代。从随葬品来看,专家们经分析指出:长江三峡地区“悬棺葬中的随葬品多为战国时期的柳叶形巴式剑、楚式剑、楚式高背木梳、西汉文帝四铢半两钱,另有西汉时常见的长喙水鸟状和钩头蛇首状带钩和东汉五铢钱等等,这一地区悬棺葬流行的年代大致应为战国至东汉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初亲自到西陵峡一带作过实地考察的舒之梅先生称:“曾在宜昌新坪棺材岩拣到残棺材板送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结果2270前后80年,树轮校正年代2275前后90年,约当公元前325年.

五、三峡悬棺葬的族属

悬棺葬的年代与族属有着密切关系。自殷商、西周时期起,三峡地区曾有许多民族部落在此活动和聚居,但战国时代活动时间最长、占统治地位的是巴人和楚人。巴之名最早见之于殷墟甲骨文,当时称之为“巴方”,是一个很有实力的方国。顾颉刚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考证,“巴方”位于汉水、巴江之间,楚、邓之南。据学者考证,巴人是参加武王伐纣时《牧誓》中八大部落之一。杨守敬《水经图注》认为:“参加《牧誓》大会的彭人,就是著称于春秋经传的巴人,当为武丁时‘巴方’的后裔。”“巴人这一族名,是彭人、宗贝人、板楯蛮夷、月勾忍夷、阆中夷、白虎夷的总称。”杨守敬出生在三峡,对三峡地理、历史颇有研究,其观点极有见地。《华阳国志·巴志》载云:“其地东至鱼腹”,即今重庆以东三峡一带,正是巴人活动的地域。特别是在三峡悬棺葬中,有10余处出土有柳叶形巴式剑,与巴人在三峡活动的地区、年代三者吻合,足可以证明三峡棺葬的主人是巴人无疑。但是,多年来献身于中国悬棺葬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陈明芳先生却另有见解,她认为:“长江三峡地区的悬棺葬可能与这里古代亻襄人和延虫人有关”,“可以认为,长江三峡地区的悬棺葬为古代濮人、越人后裔的葬俗。”研究巴蜀文化的著名学者林向先生的观点大致相同,也认为“川东峡江地区的崖葬可能是古代亻襄、延虫族的遗存。”他们不赞同巴人说的理由是共同的,即“巴是国名,而非族名。”上世纪末,四川著名学者段渝先生推出了巴蜀古代文明研究新成果,他指出“古代居息繁衍在这个地域内的各个族也被统称为巴,并由此派生出巴人、巴族、巴国、巴文化等概念。从这个意义上看,巴这个名称包有地、人、族、国、文化等多层次的复杂内涵,是一个复合性概念。”这可能是对巴是国名而非族名以及三峡悬棺葬的主人是否为巴人的最好的回答。当然,古代生息繁衍在三峡地区的民族多而且杂,对这些民族的起源与演变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多为百家之言,尚未有定论。在古史的传说时代,三峡一带当属南方的苗蛮集团,亦即张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史》中所说:“新石器时代江汉地区的土著,是传说中的三苗。”而后又出现“百越”的“百濮”:峡中秭归古为夔国,有学者认为夔即“夔越”,是百越的一支;三峡地区也是“百濮所充”之地,有学者考证“濮在今湖北枝江西”,与巴人活动的地域相同。所以,许多学者都认为巴族可能是越、濮的后裔,或者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lylcc(2015-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