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合川钓鱼城,想必没有几个重庆人不知道,只因钓鱼城之战硝烟36年,使得蒙古铁骑折戟,甚至成为世界历史的拐点。然而说起多功城,知晓的人也许就没有那么多了。
上月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联合重庆地理地图书店推出《重庆山城遗址地图(南宋)》,将现存重庆十大抗蒙遗址细致地标注出来。这时候我们才看到,原来就在重庆主城区的近郊,也有那么一个竖起抗蒙大旗的历史遗迹。经过考证,记者发现这里原来还很有可能是钓鱼城前线的指挥部。
12月6日,记者登上渝北区翠云山,探访这座已成历史残片的古城遗址。
1 初识多功 翠云杂草中,掩藏800年古老城墙
昨日上午,记者从轻轨翠云站下车,冒着霏霏小雨几番打探,发现附近的居民似乎并不知道“多功城”。几经辗转,才从一位摩的师傅口中得知,当地人都把多功城称之为“寨子”,就在轻轨站以北几里的翠云山上。
记者沿着摩的师傅所指的方向,顺着泥泞的小路往上爬,一路上菜地、荒地、悬崖交错。绕了半天,才在枯木丛中发现了一段斑驳的城墙。
脚下已是多功城所在,记者看到,多功城依山靠岩而建,墙体以条石砌成,历经800余年沧桑,仍然坚实无比。
城墙上已经长满了青苔、杂草和枯木,城门上“西城门”三个字仍然隐约可见,在城门的右边有一块“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走进西城门,就能看见一棵黄葛树参天而立,黄葛树下还有几许香火,供奉着一尊土地神像,记者到这里的时候正好有一对中年夫妇前来祭拜,闲聊中得知,这对夫妇曾经是附近的村里人,每年来烧几炷香已经是多年来的习惯。
据渝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刘鸣介绍,整个多功城占地约19900平方米,目前仅存城墙下部,城墙残长约700米,残高约2~6米,厚约2~3.7米。
2 战功赫赫 曾是钓鱼城指挥部,协助击毙“上帝之鞭”
多功城如今已是满地杂草丛生,不现人影,除了城池的另一侧有个挂在悬崖上的“东城门”外,也见不到碉楼和烽火台。只有一排荒废了的屋子,就是城中仅剩的古建筑“翠云寺”。
但时间回溯到800年前,在蒙古铁骑纵横亚欧大陆的那段时间,渝北多功城与合川钓鱼城一样,站在南宋抗蒙战争的最前线,经历过枪林剑雨的洗礼。
根据《巴县志》记载,多功城在咸淳六年(1270年)间,由朱禩孙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时重新修筑。与著名的合川钓鱼城一样,是南宋时期抵制蒙古南下的山城防御体系中的第二道防线。钓鱼城军民击毙蒙古大汗蒙哥,“令上帝折鞭”的不世战功中,也有渝北多功城的一份功劳。
据渝北区文物管理所专家介绍,1258年,蒙哥大汗挟征服欧亚40余国的威势兵分三路伐宋。蒙哥亲率的一军兵临合川钓鱼城。然而,在钓鱼城主将王坚与副将张珏的顽强抗击下,蒙哥反被钓鱼城上的抛石机击伤,在合川箭折命殒。南宋也因此续命长达36年。
而在这场战争中,重庆市渝北区的这座多功城,与钓鱼城成掎角之势,拱卫着后方的重庆。作为重庆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多功城还曾是钓鱼城的后方指挥部。
3 地势险要
池水千年不枯,既是堡垒又是繁华集市
这样一个小小的城寨,何以能成为拱卫重庆的要塞?
昨日,记者绕着城墙仔细观察,发现这里跟电视里看到的、四四方方的要塞不太一样,这座城寨布局呈椭圆形,犹如一个北大南小的葫芦。完全是沿地势而建,因此才有这种不规则形状。也正因为沿地势筑城,城墙才更加坚实。
站在古城墙上极目四望,发觉四周除了翠云山外基本都是平地,多功城就在翠云山巅,视野极其开阔。而古城东北两面皆为悬崖峭壁,西南两面山势也相当陡峭,仅有一条道路通往古城,在冷兵器时代,这样一座堡垒,堪称坚不可摧。
更难得的是,在多功城里翠云寺附近,至今仍有一汪池水,相传该池常年不枯,逢天旱时节,附近皆无水可取,唯此水池之水不断。即使被敌军包围,城池也可坚守下去。
据称,多功城西南麓下不远处,就有古官道。是当时从合川到钓鱼城,再至多功城的古驿路。此地也就成为钓鱼城通往原江北县,经此渡过嘉陵江,到达重庆城的必经之路。因此多功城不光是个军事堡垒,也曾是个人烟辐辏、商旅往来的繁华市镇。据当地村民讲,在清朝乃至民国初年,途经此地的商贾以及文人墨客还曾来往不绝。
4 英雄传说 保卫重庆的最后屏障,江湖豪杰聚集地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专家侯博详细研究了抗蒙战争时期重庆地区的战略部署,他表示,多功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位于“防御支柱”钓鱼城和“防御核心”重庆城之间,它不仅是后方防御层次的重要据点,也是保卫重庆城的最后一个屏障,“多功城和白帝城、天生城等城池一起,构成了重庆的后方防御层次”。
据相关研究,当时为了拱卫南宋西部重镇重庆,在重庆城外修筑了一圈卫星军镇,形成互相呼应的防卫体系,核心级的总指挥部就是位于现今渝中区的老鼓楼衙署。次级为钓鱼城、白帝城、泸州神臂城、南充苦竹隘、渝北多功城等。其中多功城由于离重庆比较近,又可作为次级指挥部。
因与钓鱼城互为拱卫,相传南宋末时,有天下不少英雄豪杰也曾在多功城聚合,一起高擎抗元大旗。其情状有如金庸《神雕侠侣》所书,众多江湖志士际会于大侠郭靖旗下抗元一样。也许正是受到多功城的启发,才有了金庸先生笔下的那些抗元英雄的故事。
阻击张献忠 300年后仍有火炮出土
当蒙古铁骑的嘶鸣成为过去,多功城也渐渐无人提及。但这座为战争而生的军镇,在乱世中注定无法沉默。
多功城第二次出现在历史中,已到了明末张献忠入蜀时。1644年,崇祯十七年,大西军首领张献忠率军第三次入川,攻占重庆。在与明军反复攻守战中,时任大西军抚南将军的刘文秀于多功城立营,与明将曾英进行大战。
渝北区文管所所长刘鸣向记者详细讲述了那场战争。据他介绍,刘文秀军到达重庆后,兵分两路,水陆并进,向曾英部发起进攻,但在多功城下,曾英、李占春和于大海等凭借多功城有利地形,展开积极的攻防,结果是役,曾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而刘文秀军铩羽而归。
据当地人讲,作为那块战争的余音,解放初期,在多功城曾发掘过火炮和火药。
抗战中成女子中学 与余光中为邻
历史行进到上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全国的抗战大后方,多功城作为重庆的一部分,经历了它建成以来的第三次战争。
当时多功城属翠云镇管辖,由于不少学校纷纷迁往重庆,主城安排不下,就有不少学校被分到了周边市镇。此时的多功城也成了一所学校,即江北县(现改名渝北区)女中部。与之遥遥相望的徐家湾,是男中部。在不远的李家湾,还有一所内迁的青年大学。多功城附近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学校,学生多达数千之众。
多功城中作为女中教室的,就是现存的翠云寺。当时共有教室数十间,院中有操场,古桂花树、罗汉松、两棵大黄葛树。多功城的后院,曾经有跷跷板、单杠等设施。在全民族抗战的烽火中,多功城不但顽强地挺立着,还在琅琅读书声中,为民族保留着一丝文脉。
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抗战时期也来到重庆,1939年夏,全家迁入悦来场,在那里的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一读就是8年。悦来场跟翠云镇多功城一路相通,仅7公里之遥。余光中回忆他这8年多的岁月,写道:“抗战岁月,我的少年时代尽在这无图索骥的穷乡度过,可见入蜀之深。蜀者,属也。我在少年记忆的深外,我早已是蜀人。”
1997年弃用 曾被当作养殖场
随着日本投降、重庆解放,战争的硝烟真正远离了中华大地,为战争而生的多功城,也在这和平的阳光中渐渐落寞。
当记者来到这里时,整个城内已是满地杂草丛生,不现人影,除了城池的另一侧有个挂在悬崖上的“东城门”外,也见不到一座要塞该有的碉楼和烽火台。黄葛树左侧十几米的翠云寺,现在只是一排荒废的屋子。
当天下午,记者在翠云寺遇到了前来烧香的。在闲聊中,记者得知蹇守芳今年已有79岁高寿,20年来她每天都会上山入寺烧香念佛。
“现在老了,下雨都不敢上来,但是不下雨我天天都来。”蹇守芳告诉记者,她不仅会来看看寺庙,没事也会打扫打扫,她还说下雨的时候城池内会积水,自己还亲手挖了一条小水渠引流。
据介绍,解放后,这里的校舍继续沿用,直到1997年,随着村里希望小学的落成,这里的校舍因为成危房而被废弃。而后校舍被村民承包做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场,再到现在成了人迹罕至的庙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