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辉煌,东台中学(一)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东台市

    百年树人,世纪东中。江苏省东台中学已走过了一百年的风雨历程。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台县城创办了中学堂一所,是省内最早的官立中学之一。初名东台县中学堂兼师范学堂,1906年又设立初级师范学堂一所,人称“两堂”,均设在魁星楼内,夏寅官兼任两堂堂长,是江苏省创办最早的普通中学之一。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东台县立初级中学、东台县立中学(东台母里师范后与东中合并改为乡村师范科)、东台中学、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东台中学、苏北东台初级中学、东台县中学、东台县第一中学、东台市中学、江苏省东台中学等。
    一百年来,东中的发展历程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追求爱国、进步、科学、文明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其发展大致经历发轫、承续、救亡、发展、腾飞等五个时期。

发轫之期
    东台中学初名“东台县中学堂兼师范学堂”(俗称“两堂”), 系清末“两江学务处”批准建立的官办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学堂正式开校,校址设于台城东文昌阁(又名魁星楼)。首任堂长台城人夏寅官,字虎臣,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东台县知县何为,字元泰,兼任学堂监督。学堂招聘了吉城、陈汝玉、陈祺寿等一批学者型教员。按照学部《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开设修身、经学、算学、文学、中外史、中外舆地、外国文、图画、博物、物理、化学、体操等课目,以二三教员各任数科目分教之。学堂经费除筹集捐款和堂长自垫外,主要出自县府拨划之田房租金。至1912年,培养出戈公振(中国著名新闻学者)、张翔鸾(曾任上海《时报》主编)等一批优秀学子。
承续之期
    辛亥革命(1911)后东台县成立民政署,接管了“两堂”学务,民国元年(1912)起改称学堂为学校,校产校舍均登记入册。民国初建,学校突遭意外事故,经管人卷款而逃。东台县民政长杨葆寅呈请江苏省都督,借钱清理“两堂”积欠,决定“两堂”暂行停课一载,俟还清借款再行恢复。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东台中学未能按期复校。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台停办中等教育的状况致使有识之士大为不满,同时也引起清末状元、民国实业家张謇的热心关注。张謇的母亲是东台人,为报效母亲故里,他于1919年在东台恢复师范教育,办起了“母里师范”。当时东中魁星楼的校舍仍在,母里师
范首任校长张詧便向东台县公署暂借魁星楼作校舍,于1920年开班上课。1921年,母里师范新建的校舍在东台城郊王家舍落成,校址即由魁星楼迁往王家舍。迫于社会呼声和张謇独资办师范的影响,到1924年时,东台县公署决定恢复中学教育,在东中原址魁星楼复办了“东台县立初级中学”,聘旅日留学回乡的杨琬先生担任校长,并于1925年开班上课。自1924年起,东台终于完全恢复了中学和师范教育,形成了东台中学和母里师范两校并存的格局。
   1927年初,在复旦大学东台籍学生、共产党员黄逸峰的领导下,组织东台中学和母里师范的部分进步青年,成立了“C.Y(共青团)东台中学、母里师范联合支部”,配合国民大革命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张謇逝世后,母里师范终因经费匮乏于1928年停办,王家舍的全部校舍校产均赠归地方政府。1929年,东台县政府将王家舍原母里师范的校舍校产划归东中。1930年,东中改校名为“东台县立中学”,设中学和师范两部,中学部在魁星楼(改名览胜楼),师范部(乡师科)在王家舍。1930年,东中国文教师、清末举人陈培寿(字辅卿)作《校歌》,歌云:“览胜楼何高高兮,校之中央;有阶梯之可登兮,万方斯望;集合九区佳子弟,雍容肃穆志坚强。学兼中外兮,文化发扬。如琢如磨兮,与世偕藏。”同年出版首期校刊《东钟》。1935年东中停办乡师科,校本部迁至王家舍,校名又改为“东台县立初级中学”。

xq(2015-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