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之期
抗战八年离乱,校址几度变迁。在这期间,东中县境内曾经有过三所中学,这就是国民党政权在堤西各地续办的“东台县立初级中学”,抗日民主政权在堤东鲁灶创办的“苏中二(四)分区联合中学”,日伪政权在台城旗杆巷内办的初中。
1938年3月,日军第一次入侵东台,烧毁东中王家舍校舍。同年7月,东中师生乘日军南撤,迁回魁星楼旧址复课。次年,东中迁至安丰;后迁至堤西南朱庄、赵家庄(原属本县时堰区,今属兴化戴南区);再迁至溱潼、湖北口、开庄等地。1943年后,在堤西办学的东中处境日艰,难以开展正规中学教育,改为“东亭补习学社”。1943年9月,苏中抗日民主政权为坚持敌后办学,将栟茶中学(栟茶原属东台县)迁至东台许河鲁灶。1944年春,又与转移到鲁灶办学的如皋中学、邱升中学、南通中学、紫石中学合并,成立“苏中二分区联合中学”(简称“二联中”)。1944年11月重新划区,改称“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简称“四联中”)。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四联中”解散,师生分别回各县复校,“四联中”的部分东台籍师生则返回东台县城。当时东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已没收汪伪时的初中校舍,师生们就在台城旗杆巷恢复了“东台中学”,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的东台中学。县长董希白兼任校长,原栟茶中学校长、四联中简师班的负责人何晴波担任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主持主持学校工作。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东台县民主政府所办的“东台中学”由台城转移到三仓墩塘。同年10月,国民党县政府迁至台城,也在旗杆巷东中校舍内续办起“东台县立初级中学”。1947年夏,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各地动员参军参战,墩塘的东中师生积极响应,部分教师和大部分学子投笔从戎,《江海导报》、延安人民广播电台均专题报道褒扬。
发展之期
1948年秋东台解放,东台县人民政府又一次接管了台城旗杆巷校舍,东中也由墩塘迁回旗杆巷,更校名为“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东台中学”,由何晴波担任校长。1950年更校名为“苏北东台初级中学”,同年在台城体育场边建四个教室上课。1952年征地百余亩,在台城体育场东兴建新校园。1953年迁入新校园开课,同年秋,东中增设高中部而成为完中,副县长朱明熙兼任校长,当年招收高一新生两个班,改校名为“东台县中学”。1964年,东中被列为江苏省48所试点中学之一,开办了二年制高中试点班。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东中停课两年多,学校元气大伤。1968年11月,东中高中部师生步行百余里,至黄海之滨八里风洼处,开荒创建农村分校,起名为“东台县中学红卫兵战校”。1969年4月,东台县革命委员会决定“两校”分开,将海边的东中农村分校命名为“东台县红卫兵战校”,专招高中学生;台城的“东台县中学”保留原名,只招初中学生。
1974年秋,东台县革命委员会又决定将“红战校”并入东中,合并后的校名仍称“东台县中学”,校本部设在台城原址,海边的校舍又一次成为东中的农村分校。1978年东中改名为“东台县第一中学”,同时,海边的农村分校与校本部脱钩而另办职中。
腾飞之期
改革开放后,东中于1980年被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84年9月又恢复了“东台县中学”校名。1988年东台撤县建市后,东中更名为“东台市中学”。1991年学校制定了“一年起步,二年爬坡,三年全省争上游”的目标。三年目标二年完成,高考升学率名列盐城县区同类学校第一名。
1997年,东中在城南惠民路设分校,初中部迁往分校。1999年1月,东中更名为“江苏省东台中学”。2000年,东中在台城东亭北路东征地213亩,创建新校区。2003年,东亭北路新校区基本竣工,高中部相继迁入,初中部则返回新东西路老校区。2004年完成了新老校区的交替和高初中部的全面整合。为适应社会办学需求,在原有“东台市实验初中”的基础上创办了“东台市实验中学”(民办)。2009年,在东台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均衡教育的背景下,“东台市实验中学”整合台城初中,成立了“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初中),并与江苏省东台中学(高中)脱离关系。
2013年,江苏省东台中学组建江苏省东台中学教育集团。集团旗下有两个校区:江苏省东台中学城东校区和江苏省东台中学北海校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