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第三中学

家乡区县: 邢台市隆尧县

      邢台市第三中学建校于1958年,成立初为初级中学,1970年扩招高中成为完全中学。1999年3月,经河北省教委批准,加挂河北省第五外国语高中校牌。2009年与邢台市第二十一中学合并,成为邢台市既有初等中学教育也有高等中学教育的完全中学之一。该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总部位于邢台市桥东区卫生街,占地42351.9平方米,交通便利,环境洁静优美。

     2005年,学校实行以年级为实体的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各年级根据教职工的现实表现和所需教师按岗定员,统一发放聘任证书,教师持证上岗,创设了有序竞争的良好局面。不断的改革与探索激活了学校办学体制,扩大了学校规模,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市三中跨入邢台市先进学校行列。学校先后荣获河北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创新教育实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邢台市“素质教育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2001-2004年度邢台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巾帼建功先进单位”、 “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校党总支连续七年被市教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邢台市“文明单位”、“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和“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中层机构设政工组、教改组和后勤组。1978年,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校长负责学校全面工作,设立办公室、教导处和后勤处。1986年,学校成立高中部。1988年,学校招收两个职业高中班,1989年成立职中部。1991年,成立初中部,撤销职中部,职中班归高中部管理。1993年,学校撤销高中部、初中部,设立教务处、政教处、办公室、总务处等中层管理机构,理顺了管理体制。2000年,面对生源增加,班容量增大,班级增多的实际情况,学校尝试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将学校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教学部四个独立校区,各部由一名副校长负责,按学校统一的办学思想独立开展工作,学校支持和鼓励各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调整课业结构,开展教研活动。同时制定中层干部分包年级组制度,中层干部深入教学一线,变宏观调控为微观管理。2003年 6月,学校在市教育局指导下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学校中层机构设置,明确了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法制安全处、体卫处、信息中心、外事办等管理机构,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行政、教辅人员聘任制。2004年,学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变分部管理为年级实体化管理,各年级组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与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根据年级职责范围创造性地确定年级整体工作思路,规范工作流程。为配合实体化管理,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年级主任公开竞聘活动,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年级主任,在岗位职责中赋予年级主任极大的自主权,包括年级教师聘用、评优、评先、招生及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年级主任享受校中层干部待遇,配备专职干事。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该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大胆进行办学模式的改革,创办了冀南第一所外国语学校——河北省第五外国语高中,列入省示范高中管理系列,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市十八个县(市、区),使学校向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相结合的外语特色高中迈进。为提高教育质量,该校聘请澳大利亚国际教育交流咨询中心总裁李谦博士、河北师大外语学院院长田贵森教授担任名誉校长;聘请大学的教授、讲师为顾问;聘请外籍教师讲授口语课;邀请来自美国、英国、菲律宾、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近百名外国留学生和外国专家到校参观、考察,举行联谊活动,从而使学校外语教学成绩连续六年雄居全市榜首,外语竞赛屡创佳绩。为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达成派学生出国留学意向,并已向乌克兰等地输送了6名优秀学生。学校还与新西兰旺格雷依男子、女子高中分别签署了建立友好学校的协议,双方将开展互派教师讲学、互派留学生、组织夏令营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以培养学生树立面向世界的全新思维观念。学校已成功组织了首批赴新西兰夏令营,从2001年开始,学校将每年组织1-2批国外夏令营,让更多的师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该校还积极走联合办学、开放办学之路,与市职教中心联办职业技术教育;与澳大利亚联合进行小学音乐教学实验;与省教委等单位联系向国外输送高中、大学学生;与澳大利亚联系联办高中教育,学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

     

清月若心(2014-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