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仙洋楼

家乡区县: 江苏省兴化市

赵海仙洋楼又名赵海仙故居。位于兴化城东门家舒巷内侧,东为上真庙桥巷,北临北舒巷,南与民居为邻,建于清末,一处中西合璧特色的建筑。因有此建筑,家舒巷又被当地百姓称为洋楼巷。周边为明清时代古民居建筑群,青砖黛瓦,深宅小院,静幽窄巷,自然和谐,地理环境优越。整个故居占地面积882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99平方米。1986年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赵海仙,清末(1830—1904)江淮名医,名履鳌,海仙为其字,以字行。兴化人,祖籍高邮,世代行医,望重一方。他自幼学医,尽得家传,对中医典籍融会贯通,学识广博,颇有造诣,遵经而不泥古,善治疑难杂症,人称“赵半仙”。著有《霍乱辩症》、《续辩证录》、《阴阳五行论》、《赵氏秘药》等。医案为多部传世医典录入。其不仅医术高超,且心慈仁,医德高尚,常为贫苦百姓义诊。建国初期出版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载:“赵海仙……勤术古训,心得独多,亦儒者之医也,生手落善为怀,尝谓‘医为仁术,为医而不仁,何用为医?’乡里至今乐道之”。据《兴化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患病,召天下名医会诊,两江总督刘坤一荐举赵海仙应会。赵海仙怕惹事端,称病未行。

赵海仙洋楼由扬州大盐商出资,江都木行主献料,宁波匠人承建,延请日本人设计,旨在报答治病救命之恩,建后赠与赵海仙先生。当年赵海仙一直在洋楼居住、行医、研读、著述。这座建筑既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历史的产物,也是一代名医、仁医,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实证。由此直接带动了兴化的上池斋、鹤山堂、饮和堂等药店的兴隆。

周沁芳(2015-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