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106公里,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间。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无霜期165天,作物生长期在200天以上,年均气温8.9℃左右,年极端最高气温35.1℃,年均降水量240mm,年蒸发量1634mm,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小时。现有18个乡镇,总人口4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全县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4.95万亩。2009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完成12.58亿元,食粮总产量18.0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12元。
靖远县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县份,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逐步形成了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沿黄自流灌区主要包括八个自流灌区(包括永固渠、靖乐渠、沣泰渠、复兴渠、靖丰渠、恒丰渠、发源渠、民生渠)及30个千亩提灌工程,覆盖平堡、北湾、乌兰、东湾、三滩、糜滩等乡镇,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人口21万人。由于水资源相对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成为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和生猪、鸡等畜禽养殖的理想区域。高扬程灌区包括兴电、刘川和三场塬灌区,主要覆盖北滩、靖安、东升、五合、刘川、大芦等乡,灌溉面积近37万亩,人口16万人。由于高扬程灌区土地面积大,人均拥有土地多,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是我县枸杞、地膜洋芋、四季豆、洋葱、番茄等林果蔬菜及羔羊肉主产区。干旱半干旱山区主要覆盖若笠、高湾、永新、双龙、兴隆、石门等乡,人口10万人。由于地处干旱山区,农业生产比较单一,但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明显,籽瓜、西甜瓜、大枣、小杂粮及羔羊肉品质上佳,初步形成一定规模。
一、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靖远县域内光、热、水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四季变化显明,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种植业主要以蔬菜(含洋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果四大类为主。全县农作物播种一般保持在115万亩左右,其中粮播面积76万亩,粮食总产量18万吨。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糜、谷六大农作物为主,小麦播种面积16.7万亩左右,总产4.75万吨,分布于全县各乡镇;玉米播种面积15.3万亩左右,总产6.27万吨,分布于全县各乡镇;水稻播种面积3.25万亩左右,总产1.4万吨,主要分布于平堡、北湾、糜滩、三滩、东湾、双龙等乡镇。
二、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从县情实际和资源优势出发,提出了建设“两带五区”和“三大支柱产业、六大农产品”基地的发展目标。通过近几年的建设,规模不断壮大,带动和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成为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平台。黄河经济文化旅游带通过依托黄河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旅游产业为延伸,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长廊。刘川工业区和银三角非公经济集中区则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着力构筑优势工业和农畜产品加工新的增长极。杜寨柯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区将利用北滩中心城镇的区位优势,发挥中心辐射作用,发展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建设辐射北部八乡的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区。法泉寺-黄河文化旅游区将以黄河水电和航运开发为契机,依托县域内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业。大力推进“三大支柱产业、六大农产品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逐步向区域集中,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初步形成了以沿黄自流灌区为中心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以高扬程灌区为中心的养羊基地,以兴电灌区为中心的枸杞种植基地,以北湾为中心的养鸡基地,以糜滩、乌兰、东升为中心的养猪基地,以高湾、大芦为中心的籽瓜基地,以石门、双龙为中心的大枣基地,以三滩为中心的苹果基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多乡一品”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凸现。靖远已成为全省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最大的羔羊肉产地和集散中心、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成为全省的蔬菜、畜禽、林果主产区。
蔬菜产业上,以建设3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为目标,突出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发展两个重点,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优质蔬菜新品种及栽培技术,蔬菜生产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3.4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5.84万亩、塑料大棚5.99万亩,地膜洋芋15.4万亩,蔬菜生产能力达到12.12亿公斤。东湾镇的日光温室辣椒、北湾镇的黄瓜、平堡乡的西甜瓜等反季节蔬菜瓜果种植,糜滩、大芦、乌兰、三滩等乡的塑料大棚辣椒、早熟洋芋蔬菜种植,五合、东升、北滩等乡的地膜洋芋、四季豆种植,刘川乡的洋葱、西红柿种植及阳光蔬菜高原夏菜、鸿泰番茄订单番茄种植都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优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