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量桥
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位于苗家曲村中,横跨潮沟河,东西走向,为块石垒砌11孔拱形桥。总跨度60米,东引桥50米,西引桥30米,宽4.6米,高6米,桥面坡度平缓。桥南北两侧分别刻有11个龙头和龙尾。另在西引桥南侧刻有一龙头,北面无尾,为当地传说中“秃尾巴老李”的雕像。原东西桥头石柱上各有石狮1对,桥中间南北两侧石柱上各有一只石猴。36根石柱形状各异,有鼓形、球形、香炉形、宝石形等。54块栏板中有46块浮雕,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如“八仙过海”“仙人指路”“寿星赴会”“南极仙翁”“王祥卧鱼”“麒麟祥云”“龙虎相斗”“文武学堂”“松鹤延年”“梅鹿迎春”“葡萄丰架”等,均为深剔平地浮雕阴线刻,细部层次起伏较大,有较强的立体感。从所刻人物、动物、花卉等造型及雕刻技法看,似经多次重修。其中“八仙过海”“王祥卧鱼”“南极仙翁”等造型拙朴、神态自若,以云、水纹相连,似为唐宋时期所刻。“文武学堂”“麒麟祥云”“龙虎相斗”等已趋成熟,稍具装饰色彩,似是清末所补。“葡萄丰架”“松鹤延年”“梅鹿迎春”等雕刻技法成熟,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当为民国年间重修时所添。该桥始建年代失考,但据当地碑文所载,明朝正统、嘉靖、万历年间,清朝雍正年间以及民国时期曾经多次重修。
由于潮沟河水自东绕过苗家曲村前,在村西由南向北注入沂河,沂河水自北向西南流,在汛期潮沟河水受沂河水的顶撞,形成“潮信”。村子三面沿河一带有11个紧密相连、深达丈余的水渊。而“量”字,有“坑,受水之处”意。疑此为“信量桥”之名的由来。
在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关于信量桥来历的传说。很早以前,苗家曲村南有个李姓木匠,手艺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苗家曲村前有棵老柳树,相传是大禹治水路过时所栽,树身七八人难以合抱。一年闹饥荒,老柳树上的叶芽被村民吃光,树差点枯死。木匠老李和村民千方百计救活了老柳树,但树身却烂了一个大洞。冬天,一伙孩童在洞内烤火取暖,把老柳树引着了。幸好此时大老李路过,经奋力扑救,保住了老柳树性命。老柳树为了报恩,便多次找到送生娘娘,求她给大老李送个儿子。后大老李的媳妇十月怀胎,竟生下来一条长蛇。大老李一看,挥锛就砍,将蛇尾斩去了半截,一道火光飞向东海。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秃尾巴老李”。
龙王指派秃尾巴老李镇守黄海,但他却一直惦记父母,便与老柳树商定,村民有难的时候,由老柳树变化成道,救助大家。
苗家曲村前有条大河,为官道必经之地。因无桥不能渡河,每年汛期,乡亲们诸多不便。一天,琅琊太守要经过苗家曲大河赴京进贡。秃尾巴老李得知此事,便计上心来。当进贡车队行至大河,深陷乱石淤沙中时,恰遇电闪雷鸣,风雨大作,袭来滚滚洪水,把贡品冲个净光。朝廷得知此事后,诏令限一年即把苗家曲大桥修好。村民们从老道处知道秃尾巴老李设计让太守修桥之事后,感动万分。遂将桥命名为“龙桥”,并在桥上雕刻了秃尾巴老李像。
今信量桥仍在使用,但由于管理和保护措施不力,损坏严重。10条龙尾只剩下三、四,石狮、石猴业已无存,石柱、桥栏亦残缺不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