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兰田同志是豫剧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她所开创的“崔派艺术”是中国豫剧六大艺术流派之一,艺术功底颇为深厚,艺术造诣亦达较高境界,和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闫立品等同志一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她的嫡传弟子、豫剧表演艺术家张宝英得其真传,现已两次赴台,走红祖国宝岛台湾,她在老师崔兰田的指导下拍摄的电影豫剧艺术片《包青天》已唱响了祖国明珠香港。
崔兰田艺术档案,内涵极为丰富,艺术研究价值也十分珍贵。1997年6月,安阳市档案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共同向安阳市委、市人民政府请示征集崔兰田艺术档案的意见。同年10月23日成立了由市委常委秘书长为组长的13人领导小组,由市档案局负责征集的具体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经过认真筛选,共收集保存照片1100余张,按不同时期不同内容分5个类别,编辑影集23册,并编制有检索目录。
2003年4月5日13时,豫剧艺术大师崔兰田带着观众和同行的思念,走完了她77年的人生旅程,永别了她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的豫剧艺术。
崔派
1926年农历9月20日,崔兰田出生在山东曹县一户贫穷的家庭里。她自幼随父母逃荒到河南郑州,饱尝了人间疾苦,崔兰田与义女崔小田
十来岁就背着弟弟拉着妹妹沿街乞讨。贫寒的生活经历使她非常熟悉眼泪和哭声,1937年,11岁的崔兰田在郑州考入豫西调名须生周海水的太乙班学艺,跟随周海水,贾锁、周银聚等老师先学须生。由于她扮相清秀,嗓音宏亮,学戏刻苦用心,三个月后便登台演出,在《杀庙》中扮演韩琪。四年坐科学艺期间,边学边演,在许多传统戏中,扮演主要角色,成为闻名豫西的“豫剧十八兰”之佼佼者。
1941年8月,科班迁到洛阳世界舞台演出,崔兰田始改唱旦角,学会许多青衣、闺门旦、花旦、应工的旦角戏,深得师傅们的赏识和观众的喜爱。崔兰田改唱旦角后,遵照师傅的指教,学戏学方法,不单纯模仿老师的唱腔,而是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去唱,经过苦心磨炼和多年舞台实践,在唱工上打下坚实基础,唱出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艺苑新秀。
1942年4月,16岁的崔兰田出科后在洛阳搭班成为挑梁主演,在这个戏班里,名角荟萃,阵容整齐,除了有在豫西一带颇有名气的旦角老艺人张庆官外,还有狗尾巴、地虻牛、狗头,崔照等其它行当的名角。崔兰田在与这些名老艺人的合作中,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同时还不断地吸取其他姐妹剧种的营养。乔清秀的河南坠子、卫生丸(刘卫生)的洛阳曲剧,常常使她如醉如迷。在洛阳及辗转豫西各地的演出中,身怀绝技的男旦张庆官对崔兰田的指点,使其受益匪浅,从吐字,发音、行腔,归韵到表演、身段、台步、眼神都有了长足大进。张庆官在鼻音的运用上甚见功夫,堪称一绝,具有内在魅力。崔兰田得张庆官真传,掌握了其唱腔凄楚、悲凉,委婉、细腻和表演深沉,含蓄、大方、凝重的特色,这一切对以后她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与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密切相关,豫西调流行的地域,是一片祟山峻岭和黄土沙丘,一泻千里奔腾到海的黄河,带给人的是坚实深沉厚重的心理品质。崔兰田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活、学艺、卖艺,造就了她憨厚诚实的人品和朴实无华的台风。樊先生让他的爱徒,名小生常警惕与她联袂演出了许多“樊”戏,如《义烈凤》、《凌云志》、《克敌荣归》、《霄壤恨》,《女贞花》等,演出这些颇具改良和进步思想的新戏,使她在西安艺坛上取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西北豫剧舞台上最红的演员之一.凭借精湛的演唱艺术,她在西安与常香玉既唱对台戏,又合作演出,强强组合,双头牌合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充分显示了她在豫剧舞台上的艺术实力及观众心中的地位。这是解放前崔兰田艺术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
1949年西安解放后,她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聆听了习仲勋传达的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使她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一个旧艺人自觉转变成人民的宣传员。
1950年4月,崔兰田在西安成立“兰光剧社”。
1951年,崔兰田率领兰光剧社来到了当时只有9万人口的安阳巡回演出,受到安阳人民和党政军各界领导的热烈欢迎。在安阳市的领导和群众执意挽留下,兰光剧社落户安阳。1953年,改名为安阳市人民豫剧社,崔兰田任社长,从此,她的根就扎在了洹河岸边,崔派艺术就在这片殷商古都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崔兰田教戏
1956年和1959年,崔兰田曾两度参加河南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秦香莲》、《三上轿》和《对花枪》,获演员一等奖和优秀演员奖。戏剧界和广大观众一致认为,她的悲剧演得动人,称她的艺术是“哭的艺术”,同时她演的喜剧《对花枪》也别具特色,“含泪笑演”耐人寻味.继《对花枪》之后,1959年她又新排了一出古装戏《陈三两爬堂》,在这出戏中,她创造了许多悦耳动听的新腔,使她的唱腔艺术又得到新的升华。她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排演现代题材的剧目,在塑造现代人物形象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无论是心直口快大公无私的李双双,还是坚贞不屈的革命老人李奶奶、沙奶奶,她都刻划得有血有肉,十分感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给予她高度评价,认为她的表演艺术在豫剧界独树一帜,自成一派。观众爱看崔派艺术,同行爱学崔派艺术,崔兰田成为戏迷和豫剧界青年演员崇拜的偶像。1958年夏,作为河南省演员代表她赴北京出席文化部召开的现代戏座谈会。1959年任安阳市豫剧院院长、兼一团团长,1960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1963年安阳市戏校成立,她兼任校长。1965年在中南区现代戏会演中,与唐喜成合演现代戏《一棵树苗》备受赞誉。
演遍全国
崔兰田《三上轿》剧照
1957年至1966年,崔兰田率领安阳市豫剧院一团走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从黑龙江边的罗北城到海南岛的天涯海角,从黄浦江畔的大上海到青藏高原的藏族自治州,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留下了她《对花枪》的英姿、“痛说革命家史”的余音。她曾四次率团晋京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贺龙、李先念、彭真、罗瑞卿,陶铸等曾先后观看了她的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她。
首都戏剧界的大师田汉、梅兰芳、夏衍、马连良、肖长华、马少波看了她那炉火纯青的表演后,纷纷走上舞台向她祝贺。崔兰田在与大师们的切磋中,表演艺术进入了出神入化的新境界。她提高了安阳豫剧团在豫剧界乃至全国戏曲界的地位,为豫剧走向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她的流派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
正当崔兰田的艺术发展如日中天蒸蒸日上的时候,她与共和国一样,遭受了那场长达10年的浩劫,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崔兰田被揪斗、戴高帽子游街、甚至刑讯逼供,她个人的身体、精神思想和生活都遭受了严重的摧残。但是,她对党的信念,对戏剧事业的追求,始终坚贞不渝。粉碎“四人帮”后,崔兰田迎来了她人生旅途上的第二个春天。1978年中共安阳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为她平反昭雪,恢复了她安阳市豫剧团一团团长、安阳市戏校校长职务,并出席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聆听了邓小平同志在四次文代会上的讲话;“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我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小平同志的讲话,使她唤发了新的艺术青春。1979年她为安阳戏校招收了80余名学生,经过几年的精心栽培,为安阳剧团培养了一大批新生力量;活跃在舞台上的业务骨干多出自她的门下。
1980年在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演中,她主演改编后的《桃花庵》,备受推崇。专家们在评论她的演出时,一致认为她在用音乐形象塑造人物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剧本的推陈出新上不仅体现在其具有积极健康的主题思想,尤其在于它较旧本具有更为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她的徒弟张宝英作为崔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从她手中接过了崔派艺术这面旗帜,在流派纷呈,名家荟萃的汇演中,大显身手,光彩四射,引起戏剧界的瞩目。崔派艺术由于新生力量的注入更加发扬光大,蓬勃发展。同年,崔兰田率团到北京演出,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第一个到北京演出的地方戏剧团.首都文艺界对崔兰田此次进京演出,给予了很高评价。由于她对中国戏剧事业的卓越贡献,崔派艺术照
她先后当选为中共河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政协委员、安阳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1988年,河南省文化厅、省文联、省剧协和安阳市政协、市文化局、市文联,为她从艺五十周年专门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从四面八方发来的贺电、贺信,表达了人们对她的热爱和崇敬。称赞她是一位德艺双馨,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人民艺术家和“豫剧悲剧美的创造者”。1994年4月,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中国豫剧十大名旦评选颁奖大会上,授于崔兰田“中国豫剧功勋杯奖”。她退休以后,十分关心青年演员的成长,经常到剧团、剧院指导青年演员,为他们说戏、排戏。她以古稀高龄抱病著书立说,先后在《中国戏剧》、《河南文史资料》发表了20多万字的文章,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兰馨中原
崔兰田同志是豫剧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她所开创的“崔派艺术”是中国豫剧六大旦角艺术流派之一。她和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闫立品、桑振君同志一样,同样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她的嫡传弟子、豫剧名家张宝英得其真传,两次赴台,走红祖国宝岛台湾。还将老师指导拍摄的电影豫剧艺术片《包青天》唱响祖国明珠香港。崔兰田同志1926年9月生于山东省曹县城关,四、五岁时随父母逃荒辗转流落到河南郑州。崔兰田与弟子们
由于她自幼酷爱戏曲艺术,1937年4月考入豫西名须生周海水的科班,专攻须生。3个月后崔即能登台演出。1942年4月崔应邀加入洛阳楚公民班。当时青衣演员张庆官因年过花甲改演老旦,正在青黄不接后续无人之际便由崔兰田担起这一重担,崔克服原扮须生改为青衣的困难,刚刚16岁的黄毛丫头就成了班子里的挑梁主演。往往形成满台造诣很深的老艺人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主演唱配角的局面。在此期间,她接触了陈素真、常香玉、王秀兰等名演员。经过不断学习提高,她成为洛阳广大观众公认的“三绝”之一。即:姚素芳的嘴(嘴快,利索),田岫玲的腿(身段好,跑得扭得好看),崔兰田的唱(吐字清,嗓音亮,唱腔甜美)。1944年冬崔兰田离开洛阳到西安高成玉戏班领衔主演。1949年西安解放,崔兰田自组“兰光剧社”,建立了自己的班子。从1944年到1949年期间,崔兰田在西安的艺坛上取得了很高的声誉,是她解放前艺术生涯中最旺盛的时期,不但她本人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那时剧团的底包十分坚实齐全,是她的配角演员最全最硬的几年,因此也是“崔派”艺术在解放前的鼎盛时代。1951年崔兰田同志回到河南安阳继续从事她的艺术活动,后被任为安阳市人民豫剧团团长。1956年和1959年崔兰田曾两度参加河南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一等奖和优秀演员奖。1979年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主演田汉改编的《对花枪》获荣誉奖。同年在香港金马影业公司和河南影业公司合拍的豫剧艺术片《包青天》中担任艺术顾问。1989年参加河南省豫剧流派会演,演出整理改编后的《桃花庵》获极高评价。崔兰田同志所创崔派艺术,艺术功底颇为深厚,艺术造诣亦达较高境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