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女子出门就遭非议,要上学读书,更为多数群众所不能接受,所以,尽管李荣祖先生不懈努力,登门动员,但入学者仍然不多,学生上学往返还需家长接送,因此中途辍学者屡见不鲜。高级班开学时只有20余名学生,到毕业时仅剩13人。学校当时有统一的校服:蓝布上衣、黑裙子、长筒袜,发型为剪发头。这在当时无疑是移风易俗、向旧传统观念宣战的创举。初创时期的“女校”,除正常上课外,还很重视参加社会活动。
学校成立不久,组织召开了一次“天足会”。大会上,李荣祖校长宣讲了自己亲自编写的讨伐妇女缠足封建陋习的长篇诗歌《放足歌》(共1220字)。此诗歌引用古代事例,晓之以理,说明天足的好处、缠足的弊端,如诗歌中所说:“我中国缠足事贻害不浅,非天然硬戕成小小金莲。不但是残骨肉,遇难不便,失妇职堕生产,罪若万千。望大众再莫说小足好看,须要念小脚妇受尽磨难。……望同仁持此卷到处讲劝,使乡间愚夫妇仔细思参。但愿妇女们一齐改变,也不枉我苦口讲说一番。”会后,在李荣祖校长及老师的带领下,女学生们高擎红旗,敲锣打鼓,走出校门,上街宣传,并手持歌本深入农家进行演说。不少人家从此停止给女儿缠足。“女校”此项行动,在当时的乾县古城,确系惊天动地之举。
1928年,乾县驻军田金凯师长看到柴市巷“女校”校舍简陋不利教学,慷慨捐洋1700元,勘择考院巷新址,由乡绅吴融轩、上官子钧义务监修,并以车马相助,半年时间新校建成。秋后,学校由柴市巷迁至考院巷新校,校名未改,课程设置亦与前同。
新的考院巷学校,占地10余亩,有校舍39间,其中办公室一座,教师住房16间,教室18间,学生50余名。
1933年学校占门前广场建成操场,用土墙围其四周,并修筑操场大门一座,两侧砖砌的方柱上镶嵌用富平石刻成的门联一副,上联为“锻炼身体擎大厦”,下联为“振奋精神挽狂澜”。
1934年起,学制改为六年,为四二分段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两年。初小设国语、算术、常识、美术、音乐、体育、劳动(即手工课)共七门,高小取消初小常识课,增设历史、地理、自然、公民四科,其它与初小相同共十门。这时,学生人数已超百人,分六个年级,每年级十七、八人,有教师12人,其中有影响的如胡孔哲、张干成、景宝卿、张尊五、黄玉杰、殷书琴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京津一带流亡学生组成的“抗日救亡队”来校宣传鼓动,教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仇敌思想,“女校”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响应当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号召,走向乡村,募集棉衣、棉鞋和钱款等抗日救亡物资。
1940年,毕业于西安师范的徐彦福先生接任校长。徐彦福校长看到学校专门招收女生,学生来源有限,影响学校发展,决定招收男生。刚开始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在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影响下,男孩子不愿进“女校”上学。徐校长便首先动员本校教员把男孩送来读书,但其他群众仍不愿让男孩到女校就读。为此,徐彦福校长经上级同意,于1941年将校名改为“乾县考院巷学校”。此后,男生才逐年增多。
徐彦福校长任职达十年之久(1940年—1949年2月),他热爱教育,办学有方,重视人才,严格选聘教员。1942年他曾获得省教育厅授予的“优秀小学教师”称号。选聘的其他老师,如:徐鸣博、徐振东、周俊杰、陈和璧、吴西天、殷全义、殷崖贞等教师,不仅在当时享有盛名,就是在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依然为我县教育界之骨干。
在教学上,学校力避以前私塾式的“死读书”教学程式,除上好文化课外,还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讲演比赛,一次各类体育表演,一次各科作业展览。各班级单周举行以讲故事、独唱、猜谜等为内容的文娱性班会一次,双周举行讲演会一次。学校还不定期举行数学和各类学科竞赛。
学校校风良好,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受到社会好评。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已成为具有200余名学生、10多名教职工的高级小学。
1948年,学校更名为“乾县城镇第二中心国民小学”,此时,学生人数已超过300名。
长期以来,“女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人才,特别是妇女人才。有的成为我党建国初期的优秀妇女干部,有的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任教,如张登霞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幼龄任兰州大学副教授。解放前和解放初,我县有名的女教师王兰芳、刘宝凤、王紫云、师佩芳、黎惠云等均为“女校”所培养。
1949年解放后,乾县人民政府将学校更名为“乾县一区第一完全小学”(简称一完小),学校更为发展,学生人数剧增,不少妇女也纷纷来校上学。到1952年,学生人数已达900名,其规模为我县小学之首。
1953年,县城内成立城关街政府,学校属管辖范围,故学校又更名为“乾县城关街完全小学”( 简称街完小),学生人数已超千名,有教学班13个,教职工20余名。
随着形势的发展,1958年又增设了民办初、高中班,学校也随之分为两部分。民办中学留考院巷原址,小学迁至花口巷北端(即现址),改名为“乾县花口巷小学”。民办中学1962年停办,考院巷旧址遂被商业部门使用(即现商业局和百货公司处)。
1968年,花口小学开始戴初中帽,成为一所七年制学校,校名亦改为“乾县花口巷学校”。1976年,初中学制由两年改为三年,故学校又更名为“乾县花口八年制学校”。
1983年,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取消小学部,遂成为县城内一所单设初级中学,更名为“乾县花口初级中学”,沿用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