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端,豫皖两省交界处,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属华东与中原交融地带,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分界线)穿境而过,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
固始幅员291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4万(2014年),[1] 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同时也是河南省首批五个重点扩权县(市)、十个省直管县(市)之一、五个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固始自古文风昌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之一。[2] 固始书法群体备受国内外书法界关注,被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因历史上有四次较大规模人口南迁,其后裔又逐渐播迁至闽、粤、台、港、澳、东南亚和欧美各地,固始又有“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和“中原第一侨乡”之称。[2] 每年承办由中国侨联主办的“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
名称来由
固始县境域古为先秦蓼国核心地区,蓼国故都在今固始城区东北蓼城岗,故固始有“蓼城”、“蓼都”之称,本县简称“蓼”。东汉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刘秀封李通为固始侯(“坚固通始”),固始侯封地(“固始侯国”)核心区域即在今固始,“固始”之地名自此延用,已近两千年。[2]
历史沿革
绿城固始
夏、商为蓼国地。
西周为蓼、蒋、黄、番等国地。
春秋中期,楚灭此地诸国,建期思县,固始彼时为期思县之潘乡,又名寝丘邑。
西汉,于番乡(寝丘邑)置寝县。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封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建立固始侯国,固始由此得名。至于固始一语来源说法不一,大致有“欲善其终,先固其始”、“坚固必先通始”、“固久之固,当自此始”、“通与帝首事,欲其坚固初始欤”等。
至南北朝战乱频仍,南朝齐、梁俱属豫州。北齐、梁、北周前后侨置北建州、新蔡郡、浍州。
隋朝废州县,复隶属弋阳郡,期思县并入。
唐朝以后建置稳定,多隶汝宁府或光州。其间商城(殷城)、期思屡次并入又屡次析出。
西九华山
西九华山
两宋俱属淮南西路光州(固始长期位于淮河宋金拉锯线南宋一侧)。
元代属河南江北行省汝宁府。
明朝洪武4年(1371年)隶南直隶凤阳府,洪武14年(1381年)改隶河南布政使司汝宁府。
清代固始主要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南汝光道光州直隶州。
民国主要属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驻潢川县)管辖。
民国21年(1933年),国民政府将固始县长江河以南地区划归新成立的河南省立煌县(今金寨县),次年立煌县划归安徽省,原属固始的土地随之入皖。
民国27年(1938年)9月,日军分南北两路进犯固始,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于富金山战役(富金山位于固始
“开漳圣王”陈元光祖祠
南部大别山脉)中歼灭日军约一万人。1938年9月7日固始沦陷。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其中一路(三纵)从三河尖渡过淮河,当年8月25日固始县城第一次解放,次年,即1948年11月9日,固始县城最后解放。
共和国成立初期主要隶属于河南省潢川专区,1952年潢川专区并入信阳专区,随之并入。在1959年末至1960年初的信阳事件中固始成为重灾区,人口数量锐减,生产力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固始为其辖县。
2004年,固始成为河南省首批五个重点扩权县市之一;2011年6月1日,固始开始位列河南省十个省直管试点县市。2014年1月1日,正式成为河南省直管县,享有省辖市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