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范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甘肃省第二大城市天水市。这里气候宜人,被誉为“陇上小江南”,有驰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和8000多年的大地湾遗址,又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江泽民同志题词为“羲皇故里”,是学生求知成才的理想境地。
学校始建于1959年,1998年由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天水师范学院,开始本科招生。2007年5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果为“良好”。2011年10月,被教育部列为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2013年,开始招生培养教育硕士。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坚持“困境中求生存,奋斗中求发展”的精神,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主,文、理、法、工、教育、历史、经济、艺术、管理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和为甘肃省县及县以下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办学特色。
1959年,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创办,校址在天水市玉泉观内
学院正门
学院正门
;1959、1960两年招收中文、数学、物理、生化、俄语专业的大专生8个班328人;1961年,学校迁至天水市东十里铺。1961年6月, 学校由玉泉观迁至秦城区长开路45号;1962年8月,高等院校调整,改名为天水教师进修学院,停止招大专班,培训天水、武都两地区的中学教师和小学行政领导干部,到1965年,共培训15个班598人;
天水师范学院
天水师范学院
1965年,中央提出试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又更名为天水工读师范专科学校,招收中文、数学两个农中班93人;1966年6月,改名为天水工读师范专科学校;1966年,文革开始停止招生;1969年初,天水地区革委会把天水工读师范专科学校、天水师范学校、天水卫生学校三校合并为天水地区五七红专学校,延续至1971年;1971年11月,天水地区五七红专学校撤销,成立天水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和天水地区卫生学校;1972年,学校又更名为天水地区师范专科学校,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体育七个科,截止1976年培养各科学生1700多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招收中文、数学两个本科班(学习两年后转入甘肃师大),物理、化学、体育三个专科班;1978年,继续招收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英语、美术等专业班学生;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甘肃省天水师范专科学校,为2年制大专,改由省教育厅领导;[1] 1984年底,开始筹建新校舍,校址选在秦城区滨河西路;1992年7月,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 1994年8月,学校完成搬迁,全部搬至新校区;2000年4月5日,由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天水师范学院,开始本科招生,成为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第一所本科院校;[1] 2007年5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果为“良好”;2011年10月,被教育部列为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2013年,开始招生培养教育硕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