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桃市排湖北岸的洛江河畔,有一个桃花掩户的自然村落——百子桥,村中有个具有百年历史的民间业余狮舞队,上世纪五十年代,其技艺曾在“沔阳庙会”、“荆州会演”上夺冠。
百年台狮子
百子桥,即仙桃市干河办事处石桥村一组。据《陇西堂·李氏宗谱》“序”记述:“明洪武年间,一世祖李秉良从江西波阳县四十里街迁徙湖北沔阳洛江河,经二百多年繁衍生息到第八世李遵道这一辈时,共有一百个兄弟。为了纪念这一人丁兴旺盛事,百个兄弟捐资在洛江河上兴建了一座长丈八、宽八尺的石桥,取名‘百子桥’。”
狮子,又称“狻猊”。郭璞注:“狻猊,师(狮)子”。亦作“狻麑”。《尔雅·释兽》:“狻麑……食虎豹。”兽中之王的狮子,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及印度孟买林区。我国上古无狮子,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古条支国(《魏书·西域传》称波斯为古条支国)遣使献狮子中国。我国人视雄狮神瑞威武的外形为“尚武精神”之最好体现。
百子桥民间业余狮舞队(俗称“玩狮子”的),有“地狮子”和“台狮子”两种。该地狮舞的创立与发展,是本地群众性尚武习武的结晶。据悉,从清末始创,至今百年已有5代热心传人。他们是:一代(清末)李大全玩头、李林贵玩尾;二代(民初)李开松、李天汉玩头、李大牛玩尾;三代(新中国成立后)李家炳、李家海、李正国玩头、李齐山、李喜生玩尾;四代(20世纪七十年代)李家厚玩头、李家榜玩尾;五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忠义、李平六玩头、李彦清玩尾。
百子桥狮舞技艺的提高,一是请外地名师来教武功,二是本地青壮年刻苦学武艺。清光绪末年,本地李高爹以阉猪绝活在江湖上颇有名气,结识并先后请了一些江湖武术师到家乡教武学,每期100天。上世纪初请天门刘友洲武术师传授轻功。后来请天门著名武师艾师傅传授“悬门”(翻筋斗、钻火圈)、“严门”(上五把手力、身力)和“水火门”(下五把腿力),使不少青年练成了“头钻火圈身如箭,拳比夜空溜星快,脚拉地上一条槽”的硬功。1953年请雷家台子的雷师傅、1965年请天门张家湖的张大纤武术名师前来专门教武学,使玩台狮子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百子桥民间业余狮舞队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勤学苦练的拼搏精神感人至深,为了解决师傅的报酬和生活款待、制作布毛狮子皮、购置乐器、缝制舞狮服装等经费,群众性的自觉自愿的,你一担他两担的捐献,每次一捐就是好几十担稻菽。
百子桥人认真和执着地学武。青壮年自愿学、自费学、专班学、业余学、早晨学、晚上点起夜壶灯来学、农忙务农农闲学、晴天种田雨天学、兄弟学、父子学、父女学、祖孙三代学,形成了习武舞狮的学习风气。如:祖父李开松(玩头)、儿子李天汉(玩头)、孙子李家森(玩回子、搭台总指挥)就是一例。练习狮舞,早年是在李齐兰的屋里,“农业合作化”后是在生产队的队屋里,垒起三层方桌练习台,“三余”时间练起来,终于练出了“台下十年功,台上一秒钟”的精湛舞狮艺术素质。
说起百子桥的群众为什么如此热衷狮舞,还有一个故事。抗战时期,一天夜里保(甲)长(一村为“保”、十户为“甲”)派百子桥6个百姓为“一二八师”守哨,三个日本鬼子兵突袭民哨,杀了三个守哨的百姓。一个百姓机智躲避,一个鬼子兵去追寻。还有两个鬼子将李钦吉(小名春明)、李家益拉往河边准备诛戮,两百姓就用舞狮技艺,各自一踢腿把两个鬼子兵踢倒在地动弹不得,两百姓涉水过河才死里逃生。这一事例更激发了百子桥人习武舞狮防身保命的热情。舞狮能强身健体、能保护个人安全,成为老百姓的共识。
百子桥民间业余狮舞队百年来,在江汉平原不少地方玩过狮子,早在清末民初就曾几次到仙桃镇玩过狮子。
建国后,先后在荆州、洪湖、监利、沔阳的上麻港、青龙湾、许坝、八湾、老里仁口、袁市、汉江、白庙、峰口、施家巷、五家沟、白家垸等地演出近百场,处处受到观众赞扬,翘指叫好。
改革开放后,有的单位开业庆典,特别邀请百子桥的台狮子去表演。如:1979年洪湖大同湖农场二分场、1984年汉江区、1987年双龙大队、1989年仙桃市第二棉纺厂开业等。1999年正月十五,洪湖白庙首富周岩华捐资兴建红岭村小学教学楼落成典礼,邀请百子桥狮舞队去玩了三天狮子,周奖给15名舞狮艺人每人一套西服……
百子桥狮舞队,1974年还创立了由李家榜任团长的53人的“沔阳县汉江杂技团”。由沔阳县杂技团退休老艺人范喜生传艺半年。主要节目有:空心筋斗前后翻、蹬坛子、顶碗、顶碟、含花、对口咬花、扛杆、吊杆、爬杆、抖空竹、上大杆、踩晃板、滚钉板、滚杯、翻云梯、散梯、走钢丝、钻火圈、钻刀圈等等。杂技团不仅在本县张沟、排湖、郭河、新华、麻港、五业潭、南咀、前进、三桥、王老、幺湾、窑台、双龙、星明、郑仁等地演出,1975年8月至腊月,还沿途在洪湖曹市、小沙口、戴市、苟美院、小巷,监利网市、朱河、小团子等地演出杂技4个多月,连演三天不重复节目,娴熟的技艺,精彩的表演,使观众大饱眼福,每到一地演出总是搏得阵阵喝彩!
百子桥的狮舞登台前,要“玩台子”、“拜码头”、“玩场子”、“玩地狮子”、“玩回子”后才登台玩“台狮子”。
所谓“玩台子”,即搭台。要玩好台狮子,重在搭好台。有“九妖十八洞”和“一柱香”(亦称“荷花台”)两种类型的舞狮台。老师傅曾用136块麻将代替136张方桌,码成“九妖十八洞”模型。传说:“九个妖精十八个洞,洞洞不离孙悟空”。搭一“高”二“险”的“一柱香”舞狮台,要精选8条长板凳、4把木椅子、13张方桌和一个专制的小方桌后,一层一层一次性垒起。底层8条长板凳、二层4张方桌、三层4把木椅、四层一张方桌仰放在4把椅面上,五层一张方桌脚与四层的方桌脚对脚,六层一张方桌面与五层方桌面挨面,七层一张方桌脚与六层的方桌脚对脚(4-5层和6-7层为两个“灯笼泡”),八层至十二层都是方桌脚立在下层桌面上,顶端十三层仰放一张小方桌四脚朝天,桌面挨十二层的方桌面,用红布系紧大小桌面,台即搭成。桌面、桌脚连接处用盐水浸湿粗纸垫着,起防滑的凝固作用。灯笼泡桌脚连桌脚处和四脚朝天的小方桌下,专人用手铆保台。
所谓“拜码头”。由舞狮领头人敬神礼毕,出场边打铜锣边说360句客套话:铜锣一响是招牌,有请列位宾朋四方来。有请湾前湾后湾左湾右,各位父老兄弟姐妹来扶助。往前一看老师傅极多,往后一瞄少师傅极广。本当到老师父少师兄府第拜望,但不知老师傅少师兄府住何方?只有小弟才疏学浅,献丑登场下拜诸位(打几下锣,并拱手鞠躬!):
一拜国家主席,二拜文武百官,三拜行船走水的太公,四拜士农工商,五拜锤手好汉,六拜救死扶伤的郎中,七拜三教九流,八拜八十八行,九拜久走江湖,十拜同行老师,恭请登场指教(作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绕场行礼式)。
太阳一出节节高,照在黄河铁板桥,铁板桥上栽杨柳,树大根深长得牢。长得牢来长得牢,人要从师井要掏,井到山边出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武艺高来武艺高,兄弟七人把艺操,大哥学的城墙跑马,二哥学的马上挑枪,三哥学的漂洋过海,四哥学的子龙呈祥,五哥学的爬杆踩索,六哥学的破肚开肠。只有小弟年纪幼,怀抱铜锣走九州,下走湖广上走川,浙江千里到长安,一文铜钱挡住英雄汉,好汉无钱到处难。跨海登舟不要忙,绕过暗礁逞刚强。出手上打葵花式,提腿足踢跑马桩。喜鹊登枝檐边走,金鸡独立站中央。霸王举鼎千钧重,童子欢声一炉香……
来!来!来!耍起来!狮舞将要登台玩,敬请诸位多包涵。
当狮舞在舞台顶端上表演结束从台上下来时,台下领头人又打起铜锣出场说结束语:“狂风一阵起,折倒帅字旗,有慢有慢三有慢,有慢各位转回还,今天武艺已耍完,希望诸位明天再来看!”
所谓“玩场子”。开始打起锣鼓:“请请看、请请看、请看请看请请看”的乐曲。接着由习武青少年耍武术,按“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表演一番。什么摔前后翻各式的空心筋斗,打“悬门、严门、水火门”各式拳术,作“丢绊子、鲤鱼扳籽、黑鱼过裆”式的表演等,以打开场子、活跃场地、热闹气氛,也叫“玩开场”。
所谓“玩地狮子”。首先凑起:“咚鼓咚鼓球、 咚鼓咚鼓球、咚鼓球、咚鼓球、狮子滚绣球!”的锣鼓。由一少年手持“绣球”舞弄逗引狮子,两个善舞的人顶着人造布毛狮子皮,表演抖毛、抓痒、跌扑、睡觉、打滚、踩球等动作。特别是跳跃如飞,舞狮两人射过两张方桌,而狮子突兀站立着的绝活(玩尾的人举起玩头的人),让观众大吃一惊!
所谓“玩回子”,即试台。就是由轻功颇佳的一人披着狮子皮,由下而上到顶端,表演腾身倒立等武术动作后,由上而下,把“台狮子”引上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