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蕲春县(旧称蕲州府、蕲阳县)位于湖北东陲,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佳山秀水、灵秀所钟、物华天宝。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不仅孕育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还有蕲竹、蕲艾、蕲龟、蕲蛇,世称“蕲春四宝”。据史料记载,“四宝”源于西周,名于明代,用充方物,列为贡品,上国史,入方志,登专著。为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佳品,皇宫贵族追索的贡品,博物和医药学家研究的珍品,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载述,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四宝文化。探研蕲春四宝的由来、渊源及现状,以了解李时珍对地方特有物种的研究和对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蕲竹 X
蕲竹是蕲春的特产之一,明代弘治《黄州府志》记载:'蕲竹,亦名笛竹,以色莹者为簟,节疏者为笛,还须者为杖'。因为它产在蕲地,性能状态又与一般竹子不同,所以叫蕲竹为绕节,节与节之间辗转相绕,组成一个个的棱形,状如罗汉肚,蕲竹有大小之分,大蕲竹有茶杯大,小蕲竹中有手杖粗。大蕲竹贵在作簟,色泽晶莹、有如琉璃、美玉、质地坚韧,劈篾如丝,柔软如绵,折叠如布。热天,人睡在上面,既透凉,又爽汗;起身后,而迹经久不更,用蕲竹做的竹笛、箫管、音质清幽柔和,有细水下幽潭,珍珠落玉盘之妙,白居易形容它'笛愁春尽梅花里,簟冷秋生薤叶中'。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蕲竹药用有清热、泻火、熄风等作用,并按其形态、功能称“桃枝”、“堇竹”、“笛竹”。入药用堇竹,次用淡苦竹,蕲竹为竹类入药首选品。又载“堇竹叶,气味苦平,无毒。主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除烦热风痉,喉痹呕吐。煎汤,熨霍乱转筋。堇竹沥主治风”。“在百病主治药”治疗“痒风”病“风热湿热”中记载“堇竹叶主痉风,竹沥去痰热子冒风痉,金疮中风、破伤中风、产后中风、小儿中风、发热口禁、反张欲死,饮一二升,或入姜汁。”治疗“咽喉”病“风痉”中记载“紫荆皮堇竹叶,百草霜并煎服”。蕲春民间还有将蕲竹根、茹、箨、实等入药的习惯。
蕲艾
蕲艾是名贵药材,茎和叶都可以入药,其味苦或微甘,性微温。据现代化学分析,蕲艾含十七种已知化合物,能治疗多种疾病。
蕲艾还具有异香,可以作调原料,枝叶熏烟能驱蚊蝇,具有杀菌的功效。蕲春人更是把蕲艾更是把蕲艾作为吉祥之物。至今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仍喜欢用蕲艾与昌蒲一起点熏室,这样能灭杀和控制空气中的许多细菌或病毒,对蚊蝇有明显的杀伤效力。同时,蕲艾含浓厚的芳香的挥发油成分,对头痛,鼻塞,胸闷有明显的镇静感,从时令上讲,端午正值初夏,接近梅雨季节,空气潮湿,细菌繁殖,室内易生霉,门窗挂艾,纯洁空气,净化环境,是民间传统的卫生习俗。
艾叶可用于灸,“灸百病”,并与“针”齐名;可入药,有理气、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功用;为食疗之物,如“羹艾酒”、“艾糕”等;还有以艾为“虎”,菖蒲为“剑”,悬门户之上以“避邪”、“禳毒气”等习俗流传至今。蕲春县民间有许多用艾习惯:如婴儿出生第三天洗艾水澡,并将艾绒少许敷在囟门和肚脐上,可预防感冒、鼻塞或其它疾病;产妇产后三天和满月,各洗一次艾汤澡,以消毒辟秽、温运气血,可预防产后体弱生病;艾汤洗脚可治风寒咳嗽;胃寒肚痛,取艾叶一片,揉团吞服;艾水薰蒸,可治筋骨痛或腰腿痛。《孟子·离娄章》载“七年之病,蕲三年之艾”,蕲春民间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之说,所以各家储存老艾也成一种习俗。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增强免疫、护肝利胆、解热镇痛、抑制心脏收缩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妇科、呼吸、消化、风湿痹痛、皮肤等疾病以及消毒杀菌等方面。
蕲龟
蕲龟,因背腹上下生长有绿毛,毛中有金丝状金线而得名,俗称绿毛龟。《本草纲目》载:“蕲龟,即绿毛龟,释名绿衣使者……毛长四五寸,毛中有金线,脊骨有三棱,底甲如象牙色。其大如五铢钱者为真。他龟久养亦生毛,但大而无金线,底色黄黑为异尔。” 蕲龟的绿毛为蕲龟基枝藻寄生、生长所致,由于藻类的生长,影响所寄生的龟活动摄食能力,使龟瘦弱,“脊骨有三棱,底甲如象牙色”。由于野生蕲龟极少,视为珍品,现用人工接种等方式进行饲养。
蕲龟的药用价值,正如《本草纲目》所云:“此龟古方无用,近世滋补方往往用之,大抵与龟甲同功”。龟全身可入药。《南齐书》载:“通经脉,助阳道,补阴血,益精气,治痿弱。”龟肉性味甘酸温,能滋阴补血,逐风祛湿,柔肝补肾,去火明目,凉血。《本草纲目》云:“龟肉治筋骨疼痛,及一二十年寒咳,止泻血,血痢。”龟血为跌打损伤要药;龟胆对眼肿不开有疗效;龟版,即龟的腹甲,又称龟甲,元武版,甘咸、纯阴、气味厚浊,补肾滋阴,质重而能潜敛浮阳,益肾又能健骨,通任脉,因药力雄厚,疗效确切,为药中珍品。
蕲龟的形状与普通龟相似,不同的是背甲上生着细长而浓密的绿色绒毛,所以蕲龟又叫'绿毛龟'。
蕲龟自唐宋以来就负有盛名,人们常饲养于庭院以供观赏。将蕲龟放入清水中(一日换一次水),绿毛轻漾,飘浮满盆,金丝浮动,晶莹耀眼,既像一团青苔在水中沉浮,又像镶嵌在白玉中的一块翡翠,如捞出水外,绿毛紧贴龟背,金丝井然不乱,颇为奇特,外商更视为奇宝,竞相购买,价值昂贵。
蕲龟既是美丽的观赏动物,又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滋补良药,民间传说食用蕲龟可以延年益寿。龟肉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和钙、磷、铁等营养物质,有滋阴补血之功。
蕲蛇
蕲蛇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 (Gunther),其鼻(吻鳞和鼻间鳞)尖尖上翘,称“尖吻蝮”、“翘鼻头”;背有二十四个方形花斑,称“棋盘蛇”;背部棕黑色,头侧土黄色,腹部乳白色,并有黑色念珠斑,称“白花蛇”;又善扑火,叫“火蛇”,“扑火猛”;平日数天盘居一地,终日不动,叫“懒蛇”;又因毒性猛烈,据传被咬后走五步,即倒下死亡,俗称“五步蛇”、“五步龙”、“五步倒”;其尾有一“佛指甲”,据传迂险时可用其破腹自杀,“死而眼不陷”,《尔雅》载:“蛇死后皆闭,惟蕲州花蛇开”。
蕲蛇为剧毒蛇,相传人被咬伤,不出五步即死,故称'五步蛇'。因它全身黑质白花,又名白花蛇。蕲蛇头扁,呈蛇头扁,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数黑褐色斑点,称'念珠斑'。属部稍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叫'角质钩',破腹自杀。蕲蛇虽毒,却是我国的名贵传统中药,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进贡的珍品。是现今出口的珍贵药材。
李时珍在著《本草纲目》之初,曾多次到蕲州城北的龙峰山等地,考察“白花蛇”,向捕蛇人请教捕蛇、养蛇、炮制蛇酒等技艺。写有《蕲蛇传》一书,后失传。在《本草纲目》中,将白花蛇首次“释名”为蕲蛇,曰:“花蛇,湖蜀皆有,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
蕲蛇的珍贵,主要由于其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赞其“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疱之要药”。原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解放军305医院高辉远教授指出:“蕲蛇性温,入肝经,能外达皮肤,内通经络,搜风之力较大,可称风药之冠。”蕲蛇毒可制“去纤酶”,“清栓酶”,临床主治脑血栓、冠心病,国际市场蕲蛇毒冻干品价值高于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载:蕲蛇甘、咸、温、有毒,具有祛风、通络、止痉之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蕲蛇量少名贵,求者众多。顾景星《黄公说字》载:“谨按蕲地花蛇,有黄白黑三种,黄白二花可货数十金,黑花不过数金而已。”据史料记载,从唐代蕲州以蕲蛇为贡品,到明代,更是取之无度,嘉靖《蕲州志》所载民谣“白花蛇/谁叫你能避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积骨如巴陵/杀尔种类绝/白花不生祸始灭。”官府强行索取,民众被迫滥肆捕杀,造成蕲蛇资源的枯竭。八十年代末,蕲州兴建“蕲春四宝园”,以武夷山引回白花蛇数拾条进行人工饲养,后因多种原因未能成功。2003年,蕲春天龙蛇类养殖加工厂张勇东同志在蕲春山区捕获四条“蕲蛇”及一枚蛇蛋,并驯养、孵化成功。经湖北中医院詹亚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张如松教授及湖北省中药材公司、湖北省药品检验所等专家鉴定为蕲蛇,使“消失”百年的蕲蛇重现。
“蕲春四宝”文化反映了一组特殊的地方珍稀生物的自然特征、生化功能、社会价值及与之相关的世运隆污、民生兴替,开发利用“蕲春四宝”也是保护自然、开发自然、回归自然的一个综合性课题。蕲春四宝源远流长、声名远播,历经沧桑,经历了从起源到发展,从发展到兴盛的过程。深入探寻开发“蕲春四宝”以泽被后世、造福生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蕲春有四宝、龟、蛇、竹、艾草',这是世代流传于蕲春民间谚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