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皮影戏

家乡区县: 甘肃省泾川县

皮影戏,又名影戏,灯影戏,在我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泾川皮影戏属秦晋影系,受陕西影戏影响,造型优美,刀法工整细致。本地艺人刻制的较粗犷,刀法比较简练。经过发展、改革和创新,泾川皮影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与观念,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又广泛地吸收了民间剪纸、绘画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日渐形成了完美的造型原则和造型风格。

新中国成立以后,泾川皮影戏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1963年,泾川民间艺人胡兰生用纸背子刻成十个“娃娃”,在县城三元宫演唱《梁秋燕》;上世纪60年代,县文化馆干部郭志远在皮影制作材料和演唱方式上进行了大胆革新,即利用过期的医用X胶片,代替了牛皮,增加了皮影的透明度,1964年国庆,首次在平凉市剧团演出《张大嫂借驴》、《赶花轿》、《三世仇》等剧目,这一制作和表演形式以后在全省逐渐推广;上世纪80年代,泾川皮影戏迎来发展的黄金期,1986年全县皮影队达28个,终年活跃在农村,并远赴宁夏、内蒙、新疆等地进行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近年来,随着电视、电脑、网络的出现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泾川皮影戏因为没有市场,加之民间艺人的减少,这一民间艺术奇葩正在走向消亡,亟需加大抢救。我认为要想使这一艺术奇葩得一传承和发展则应该申报相关的文化遗产使其得到各方的重视,并且不断呼吁各方学习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到各个地区进行宣传演出。

我的能力秀http://www.wm23.cn/934166168

我的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41967838

在路上a(2015-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